吕哲还没有反应过来呢,这都算怎么一回事?双方的主力一直以来都没有交战,整场战事也就是游离于外的部队互相较量,那些损失哪怕再重都不能算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毕竟偏师就是偏师。一场战事最重要的双方主力大战一场才能真正的决出胜负,看谁是笑到最后的人,项梁就甘心试都没试就认输?
“佩服?”吕哲还是有点懵,他看一眼好像明白什么的蒯通,又看向梅鋗:“将前来的快骑收监,以军法处置。另外,派人传我军令,命司马欣与季布两军合流,务必小心谨慎不要中了项梁的圈套。”
吕哲只能假设项梁是在用计,想要设下陷阱吃掉季布或者司马欣中的任何一股,而这是他非常担心的一件可能性。
“不会了,项梁是真的在撤。”蒯通是等梅鋗离去后才对吕哲单独说:“项梁赌不起了,他也不敢赌。您能拿出十几二十多万的军队去拼,那是因为您麾下的部队来得太过容易,收编敌军的收编敌军,嫡系一直是跟在您的身旁,那些非嫡系损多了您也只是小小的心疼而不是劳筋伤骨。”
说得太直接太露骨了吧!吕哲是有这么个心态,所以桓楚、舒氏、骆摇等等那些“外围部队”死多少都不在意,但是这些只能领会不可言传,蒯通这个家伙怎么能明明白白说出来?
“项梁一兵一卒都是辛辛苦苦拉起来的队伍,他先后在这一战已经没了接近十三万,那对刚刚复立的楚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会章郡该被您折腾的已经折腾了一遍,楚国在会章的坛坛罐罐该破的都破了,项梁也是算准了您不会待在会章郡不走,因此选择保存实力。”蒯通说的十三万只计算战死和被俘的楚兵,没有将四散的那些算进去。
吕哲还是想不通,他是没打算占领会章郡也暂时无力占领,毕竟还有很多烂摊子等着去收拾,哪有多余的力量吞下会章?但是!他不明白项梁为什么会说走就走,那该有多大的魄力和意志才能做出这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决策出来。
“您现在还抱有出征前的想法吗?”蒯通说的是在战前吕哲与心腹商定只削弱楚国而不死拼的大战略。
“呼……”深深地吸口气再吐出去,楚国太早消失对于他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这才在战前指定只削弱而不血拼的策略,但是突然的变故让吕哲开始感到迷惘了:“项梁向南方撤,那里……”
那里还有一支七万的藏军,吕哲迷惘就在于这场战事该在这个时候结束吗?
第0318章 拿定主意
吕哲在这一战的损失还没有经过总结,不过还是能初略的计算出来。
不算桓楚的那七万人,季布那边丢了三万,苏烈在九江郡清扫楚国以及本地势力的时候损了近万,梅鋗在丹阳折损七千,苏烈救援丹阳也损了三千余,吕哲自己攻略会章郡的时候死伤五千余,司马欣断后战损三千,林林总总加起来损失的兵力也有近六万。
楚军那边有数据的统计是战死与被俘十三万,吕哲这边加上桓楚的损失也有十三万,双方损失的兵力其实可以说基本相同。
实际上项梁损失的总兵力是有小二十万,那么这一战双方从建制上消失的部队合起来就有三十三万。
那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也是在一个月之内产生的损失字数,期间还没有将民间黔首因战火被波及的伤亡人数给算进去。不算进去是根本就无法统计,略略的估算一下,庐江、会章在这一战中黔首的伤亡绝对不会低于十五万?
一场主力还没有碰撞过的战事,排除那些被俘的士卒,军民的伤亡数字竟是有接近四十万,可以想象战争对人命的摧残是多么严重。
战争不但会有死伤,对民间产生的破坏力更是厉害,因为战场是在庐江郡和会章郡,两郡的民生基本上算是残了,没有几年的休生养息根本没有恢复的可能性。
吕哲之前精力全部扑在战事上,若是没有蒯通提醒南郡的发展已经陷入停顿,他短时间内绝对不会意识到。
“该继续打下去吗?”
不断不断的问自己,吕哲知道能不能战争的最终胜利打的是战争的潜力,所谓的越打越强是建立在特殊的环境下,是一种对地方无限制掠夺的对己的输血方式,可是对于他们来说除了人口和土地,最重要的粮食却是谁都缺极度乏。
没有一个发展良好的基业军事上取得再大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沙硕上的城堡,战事已经影响到自己的基业,南郡发展的速度关乎到未来有没有那个实力去竞争,而且削弱楚国的目标已经达成,还该继续打下去吗?
“方才,你说佩服项梁?”吕哲发问。
蒯通似乎早就等着这么一问,立刻说:“是的,知道损失的已经损失,再战无法获胜选择保存实力,项梁这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大魄力。”
天下间可不止有吕哲和项梁这两方势力在博弈,还有看上去风雨飘渺却国力未损的大秦,更别提那些相续复立的赵国、齐国、燕国,一些小势力也在夹缝中生存并不断壮大。
“项氏真正的根基在会稽郡,会稽二十七个县,口众近一百八十万,占了楚国三郡之地的一半。”蒯通又说:“会稽郡的纺织、治金、农业是楚国的根本,项梁现在已经无力与您在会章郡争锋,放弃已经打烂了的会章郡,果断收缩兵力回去固守会稽保存兵力的同时,也能保证会稽郡不会生乱。”
有点牵强,那根本不足以解释项梁为什么会认输,毕竟吕哲现在的兵锋挥击到会章郡已经是极限,项梁没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若是通所料不差,在您退兵后,项梁的使者马上就会到。”蒯通擅长猜度人心:“项氏的姿态会放得非常低,做出尊王号的可能性相当大。”
所谓尊王号可不是说要投降然后视吕哲为王,而是借鉴于“东西两帝”的典故,拿到现在是一种表示敬服的姿态。
东西两帝指的是齐闵王和秦昭王时期的事情,发生在公元前288年的战国。
吕哲对战国的事情了解不多,他理解什么是尊王号,但是不知道秦齐称帝的典故。
“项梁率军向南迂回,行走百越的地盘。”吕哲拿来地图点在会章郡的东南部:“这里有我军一支七万人的藏兵。”
蒯通是首次知道竟然还有一支七万人的己方部队藏在那里,而似乎项梁的撤军路线很可能会途径该位置,一时间脸色变得有些精彩。
项梁后面可是还有季布、司马欣合起来近十万军队远远跟着,余水下游再有这么一支七万的藏兵……
突然间,蒯通总算明白吕哲为什么会知道项梁走南下迂回路线的时候脸色那么精彩了。
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谁也难以意料到结果,吕哲安排那支藏军是作为会章郡决战爆发过的杀手锏,没想到会演变成拦住项梁南下的拦路虎,这是事先从来未曾意料到的。
“主上,一个被削弱的楚国对我们有威胁,可是这样的楚国存在对我们的好处更多。您是心里有数的,一旦楚国削弱到无力自保,我们不攻占齐国也会南下。”蒯通说的是实情,他引用着吕哲曾经说过的话:“养寇自重,削弱而不消灭,一旦南方没有楚国,哪怕大秦再怎么举步维艰也会再次针对南方独大的我们。”
这也正是吕哲所担忧的,他是要把楚国打成重伤而不是打死,也不想看见齐国来南方插一脚。再则,他清楚自己的现状,削弱楚国能办到但是灭亡楚国则力有不足,灭国之战和局部争锋可是不同,到了生死存亡阶段楚国可是会发疯,那该拼掉多少部队?
还是那句话,现下可不是只有吕哲和项梁这两股势力,吕哲要是真的把军队拼没了,第一个扑过来的绝对会是秦国。而项梁拼狠了齐国这个邻居肯定会想得到楚国的地盘,他正是清楚会出现这个结果,因此才当机立断投子认输后撤。
吕哲这一方势力怎么说也只是只崛起不到一年,军事上的实力膨胀迅速,可是工业、农业等等还没发展起来。他们要真的快速扩展地盘,领土大是大了但是对实力却是没有助益,毕竟实力不是看地盘大不大,还要能消化与否,有没有那个余力去维稳。
没有根据自己的力量去随意扩展地盘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呢?该是一副军事力量、经济力量被分散,想发展却要面对各地糜烂无从下手的尴尬现实,同时因为无法发展又会造成治下越来越乱的困局,那时候不但无法从占领地获得资源还要不断投入资源,进入一种恶行的循环当中。
当然,其实那也不是绝对,只是吕哲领地的地理位置特殊,若是独处一偶的格局自是能步步为营地推上去,那自然不会有现下的尴尬。可惜的是他们的地理位置是西和北有大秦、南有百越、东有楚国(可能会被齐取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四战之地。
“历经这一战,楚国会看清现实,只要您适当的表态,楚国短时间内绝对不敢再行西进。那时候您就能安下心来发展治下的土地,南郡会成为您日后争霸天下的后盾,衡山郡、苍梧郡、乃至于庐江郡与九江郡都能借这个喘息之机恢复民生。”
蒯通可不认为以一年的发展能支撑未来的博弈,他们需要的是时间,至少是三年的喘息之机。他认为在这三年里动辄数十万的军队作战真的不能再发生了,那只会拖慢民生的发展,而现在不把治下发展起来,以后还谈什么争霸啊!
“您说过,广积粮和高筑墙。再则,除了楚国之外我们还要应对百越,别忘了长沙郡现在已经基本落入百越手中,项梁既然认输,也是时候将矛头转向百越了。”蒯通真的觉得没必要再继续与楚国征战,有这个结果对于本方势力已经足够了。
说了一大堆,蒯通见吕哲沉思,决定再下一剂猛药:“您麾下的部队构成也越来越复杂,新增的将校,新得的部队,还需要您去用心调整。要不然这次关于共尉的危机就不会只发生一次,不将部队完全掌控会出大事的。”
吕哲怪怪地看着情绪激动的蒯通,还算是他知道蒯通不是楚人,不然就要往蒯通不愿意看到楚国灭亡而在危言耸听了。
军队膨胀太快,结构确实是变得“不纯洁”了,这件事情是大事要事,是该尽快着手解决,吕哲不是没意识到这点。他也清楚现在还不是不计后果拼命的时候,该退回去发展民生就借着大好局面转向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