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568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不管是在会战战场还是剿匪、安定地方治安都能获得功勋点,不过功勋点却是有高有低,以战场斩获最高、安定地方治安最低。功勋点是适应于士族制度,士族可不是文人士子的那个,而是春秋时期的那种“士”。
春秋时期的士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以缴纳“武力”……也就是自己为领主、国君报效来进义务。吕哲这边的士族缴纳武力不是唯一的方式,毕竟成为军队一员不再是士族的专利,因此只是在赋税上给予折扣,社会地位上给予抬高。
荣誉点虽然军方也被累积,可是主要还是面对社会群体,例如多缴纳赋税,开创新的设计发明,这是非军方人员成为士族一员乃至于成为贵族的途径,但是比起军人战场建功来说,累积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先后因为累积足够荣誉点而成为士族的人对于现在来说并不是太多,一般是出在各个越城的群体里,他们因为发明或改良很多对战争有作用的器械获得的荣誉点远要比缴纳赋税的多,自然最先是因为荣誉点累积制度而成为士族的人。
吕哲与现在的列国的统治者倒是有共同点的,那就是对商业采取鼓励态度,可惜的是发展时间还是少了一些,现在并没有因为缴纳足够商税而获得士族身份的商人,至于缴纳粮食嘛……说实话,在八郡之内最大的地主是官府,也就是吕哲本人啊。
草创势力,什么制度都是一点一滴根据实际情况来形成律法的,吕哲已经用最大的限度来让人有改变自己命运成为人上人的机会。这么做的动力是出自什么呢?就是尽可能的安抚黔首维持统治的安稳,可不是什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大无私那一套,毕竟得到和付出的平衡肯定不能破坏,有付出的义务也有收获的福利才是最好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定型,事实上社会结构也不是从来都一层不变,吕哲虽然是来自两千多年后,但是他实在拿不出一个一成而就又符合当代实际的制度出来,只能是一步一步慢慢来了。
交代完该交代的事项,吕哲也没有去搭理田荣和臧荼的求见,而是带着相应的甲士向着会盟台前去。
田荣和臧荼这两位现在是战俘,一个是齐国的宗室,一个是燕国实际掌控人之一,见吕哲自然是要见的,不过不是现在。
实际上要是按照传统的战争模式来打,这场会猎起码也要僵持上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以是一到两天也可以是十来天,可是谁又能想到从早晨打到临近下午的时候就分出胜负了呢?
不但是分出胜负了,其结果还是原本气势汹汹的齐燕联军全军覆没,从一开始就显得低调甚至是有些看不出有什么南方霸主气概的吕哲军几乎没什么损失。
会盟台上显得有些诡异,魏韩两国那边气氛热烈,楚国那边则是一点都热烈不起来。
楚国又怎么能热烈得起来呢?他们除非是真的甘愿被吕哲以某种形式吞并,不然从根本意义上可是有着化解不开的矛盾。吕哲军之前虽然也是善战,可更多的是建立在战略布置上和战术层面上,军队本身的战斗力只能说是还算得过去。
离庐江郡、会章郡的那场吕楚之间的战事才过去多久?大概也就是一年又两个月吧,虽然一直听说吕哲在大力整顿军队,又专门甄选出士卒编入一个叫禁军的军团里面,可是哪怕真的都是甄选骁勇之辈成军,也没见到会猎中的吕哲军士卒是依靠个人武勇取得巨大优势,反而是用整体的配合打得依赖个人武勇的齐燕联军满地找牙。
只是短短一年又两个月,步军上面吕哲军的配合显得更加严密了,又出现了一种从未听过的骑军,且那支骑军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已经不止是可以用恐怖来形容,该是用震撼来描述了!
楚国的所有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在看到不弱的齐燕联军在相等的兵力下被摧枯拉朽地歼灭,楚军会比齐燕联军更能打么,对上了已经大变样的吕哲军下场能好到哪去?
从这一次会猎的情况看来,要是吕哲麾下的近百万部队中二三十万这样的强军……不,哪怕是只有十万那样的强军,再配合哪怕是乌合之众的相应部队,那也不是现在的楚国所能够抵挡得住的。
“是该……仔细思考一下项氏的出路了。”项梁用着复杂的眼神看了看一旁的熊心,他很清楚熊女成了吕哲的女人之后,楚国内部肯定要是出问题,而这个麻烦有多大还要看吕哲的心情。
熊心发现项梁看过来时露出了微笑,没有等他想说点什么,好像是什么人在说“吕侯来了”之类的。
吕哲是来了,带着起码两千的护卫来到会盟台,一来那些甲士就立刻展开队形,该去把守会盟台台阶的毫不犹豫,该拥护着自己的君主漫步似得登上高台的甲士也步步跟随。
原本在会盟台的列国士卒。魏韩两国的护卫可不是吕哲军冒充,是真正的魏军和韩军,他们对于吕哲军的士卒一来就显得相当霸道并没有什么不悦,甚至还很主动的让出位置,配合着调整警戒阵形。楚军则是有点复杂了,他们一方面出于楚人那种野蛮又没有纪律性的天然性格很不服吕哲军所表现出来的霸道,可是在亲眼看了那一场会猎上的屠戮之后让又生不起硬挺着的勇气,只能表情凶狠但是稍微被一逼迫就让开位置。
吕哲上了会盟台是笑吟吟地与魏、韩、楚三国打招呼,打完招呼也没有说什么话,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后摆出一副闭目养神的姿态。
齐燕两国的君王是在吕哲来到会盟台大约一刻钟之后才来,他们似乎是忌惮会盟台被吕哲军所掌握,又是迟疑又是交涉,最后拗了半天才上去。
吕哲是等齐燕两国君王都来了才睁开眼睛,那一刹那看见的是齐王儋和燕王夏既是怒气冲冲又是万分愤慨的模样。
正在吕哲心里以为两国君王因为自己的军队被揍得太狠,心里不服气,战争可能会被扩大化的时候……
齐王田儋终于开口,他说:“秦军突袭了赵军!”
第0545章 悠着点
秦军突袭赵军?吕哲听得露出了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的表情,他眨了眨眼睛看着等待回应的齐王儋,却见齐王儋是一脸的“你赶紧说点什么,我好继续表演下去”的表情,也就“哦……”了一个长音。
只是“哦”?赵王歇与吕哲马上就是姻亲了,赵国也是来慎观盟的一方,怎么能在遭受突袭之后吕哲不怒火中烧,不跳脚大骂虎狼暴秦呢!
反应略小,可是齐王儋还得继续演下去,他提醒:“吕侯,那可是即将与你成为姻亲的赵国,他们被不讲信用、做事不择手段、不知道信义为何物的暴秦突袭了,是在要来祝贺你的路上被突袭了!”
没错啊,赵王歇亲率的赵军被突袭了,是被三川郡向南移动的十五万秦军突袭了,现在估计还有一支七万人的秦军从慎开往秦赵战场,合起来就是二十二万秦军要对上三十万赵军,这些从共尉汇报苏角率领的队伍转向向北吕哲就意识到了的,有什么好值得奇怪?
赵王歇是来观盟,可是刚刚爆发大战的战场还有无数人在打扫,一具又一具双方战死者的尸体正在被搬上马车拉走,受伤的人也在被粗暴或是小心的抬走,这是一场会盟仪式上该有的情景吗?
从齐燕气势汹汹而来那一刻起。
从赵王歇停在下父城以南不再前进的那一刻起。
……去你妈的会盟,谁他妈还在意!
是的,吕哲当然知道苏角带着七万秦军赶往秦赵战场了,这一点秦国就是想瞒也瞒不了迫近监视的共尉北部军团。
蒙毅显然是用自己当成诱饵来吸引列国的注意力,也吸引了吕哲的注意力,用这一种方式来掩盖秦国的目标是赵军的事实。
秦国一开始的目标肯定不是赵国,毕竟在赵王歇率领部队停在下父城以南的时候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那么秦国一开始的目的肯定是带着随机应变的想法,一切都是靠蒙毅或是苏角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对秦国最有力的选择。
慎这边汇集了吕、齐、燕、魏、韩、楚多国部队,列国带来会盟地点的部队必然是精锐无疑,三十万精锐显然不是先期的八万秦军和中原军团的十五万后续部队所能啃得动的,这个时候赵王歇率领的三十万赵军竟然停在了距离会盟地点慎差不多百里之外,这不是赵王歇自己找打是什么?
齐、燕两国和吕哲没经过秦国多少挑拨就打起来,对于蒙毅来说这是一个好到不能再好的事情。既然不用怎么挑拨就打了起来,蒙毅理所当然的认为齐、燕和吕哲一旦开打仇怨也就算是种下了。而仇怨一旦产生想要化解就不是那么容易,这样一来哪怕吕哲和齐、燕不会立刻展开生死之战,但是双方总要抽调足够的兵力来在边境线上互相提防吧?
什么?吕哲与齐国不接壤!魏韩这两个弱小的存在是吕哲保护才能得以保存,魏、韩与齐国可是接壤的,不但接壤齐国也有吞并魏韩的野心,那不等于说会牵扯到吕哲的绝大部分精力吗?
齐、燕与吕哲交恶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吕哲与那些即将攻秦的列国就走不到一块去了,秦国在西南(吕哲的西北)威胁也就不是那么迫切。再则,到目前为止吕哲依然没有攻秦的迹象,那么秦国就该好好思考怎么在列国(中原的齐、燕、赵)攻秦之前最大地进行削弱。
赵王歇不来会盟地点而是自己在下父城以南驻扎,这对蒙毅来说是一个意外惊喜。在会盟地点被严密监视之下想要搞点什么小动作不容易,他很快将心态摆正且拿定主意,将矛头指向了“显得孤单”的赵军。
在确定对付赵军之前,蒙毅自然是要先试探吕哲,没有出现什么亲身去见吕哲的事情,也没有派人前去寻求同意,是苏角做出向北开拔的举动。
苏角率军向北开拔,前一天吕哲就近监视的部队还吊在后面,到了第二天那支所谓的北部军团放弃了跟随,蒙毅就是再迟钝也能明白吕哲压根就不介意秦军去攻打赵军。
真的很奇怪啊!吕哲是叛将,可是一直一来就没有主动的对秦国动用过武力。按照道理来说吕哲应该会很乐意秦国在多方围攻下灭亡,可是看吕哲不介意秦军攻打赵军的举动又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没人会天真的往吕哲对秦国忠贞不二的方向想,那么只能解释要么吕哲是想见到秦国与谁谁谁打得两败俱伤,要么就是吕哲真的只是向窝在南方不图向北、向西发展。不过,不管怎么说,只要吕哲不站在列国那边攻秦,对于情况不妙的秦国来说就是一件好事。至于日后会是什么个情况,只要秦国能撑过目前最艰难的这一关,总是有办法来解决的。
共尉将军情传到吕哲这里的时候,吕哲在意外中发现那并不是一件坏事,他现在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自己的势力还没有真正的发展起来之前秦国灭亡,因此连在必要的时刻派军帮助秦国抗战的念头都有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