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608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成功点燃不少建筑物的吕哲军,他们见敌军已经逼近也顾不得放火了,一个个被烟雾呛得不断咳嗽外加眼泪鼻涕横流,听着陈绍呼喊的声音靠拢过去。
陈绍也是不断咳嗽,被熏得黑漆漆的脸留着眼泪,鼻涕顺流而下的时候因为在不断大吼喷地离得近了的袍泽一脸。
该撤了,他们没办法找到敌军主将的位置,该制造混乱已经做了,该放火也已经放火,这是九死一生的任务没错,但是那“一生”就代表着不是让他们必须送命,能跑是凭什么不跑。
满是烟雾的环境,一众人等狼狈不堪却是心中狂喜,他们在陈绍的带领下开始突围,而这时整个敌军营寨都乱了。
正在进攻的开明泮是等到身后的营寨火光大作也满是烟雾飘上天空才知道老窝被袭击了,会这样是因为他们这边杀声震天,营寨发出的吵杂声被掩盖了。而这个时代没有无线电,发生了什么事情白天还能观看旗号,夜间却是只能依靠人跑动着禀告。
人跑动禀告啊,间距好几里之下环境不复杂都快不起来,何况是岭南这片满是森林的区域?所以等开明泮和一众部落首领知道后方面被袭击,他们要确定是多少敌人去袭击、己方损失情况、现场状况又是怎么样,不来来回回的派出几波人反复的刺探那是不可能的。
夜间被袭?离得远远地看营寨内的情况,看那冲天的火光和几乎占满整个天空的烟雾,再听听营寨里那什么都有的声音,可以想象得出来里面该是乱到什么程度。
“……”开明泮一脸不知道该说什么的表情。
开明泮可以确定袭击营盘的敌军不会太多,毕竟西岸的吕哲军已经是强弩之末,要固守营盘的前提下不会出动多少人手。另外,夜袭本身就是偷袭的性质,讲求的少而精才有可能悄声无息的摸进去,人多那就是强攻而不是偷袭了。
可是知道那些又有什么用呢?
“继续进攻。”开明泮看着那些一脸慌了表情的部落首领:“敌军铤而走险,代表他们确实是支撑不住了。”
另外的话没有必要说,营寨已经乱起来了,士卒一旦乱起来就别谈能轻易制止混乱,只能是等士卒自己筋疲力尽混乱才会自己消停。在这之前什么弹压、什么制止,那都是加剧混乱而已。
众部落首领面面相觑一阵子都重重点头,他们不知道那么多的道理,但是也明白再加把劲就能攻进眼前敌军的营盘核心,这个时候撤退确实是不甘心呐。
他们不知道自己做出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会有什么后果,不顾后方专注攻打西岸的吕哲军营盘对于随时都能攻下是一项正确的作战抉择,可是因为疏忽没有地位高的人回去带人灭火,本来间歇性应该继续下的雨势没有到来,这一场大火逐渐被蔓延开来,最后形成近数十里的方圆的滔天大火……
第0592章 某种联系
在看到远方森林深处发出冲天而起的光亮时,唐杰和周敢对视一眼都激动地高吼:“成了!”
本来也就是一项冒险的尝试,成了就捣乱敌军的进攻梯次和计划,不成反正也是一块完蛋的事情。现在陈绍把事情办成了,他们这些固守营寨的防御部队,只需要防住敌军因为后方被袭展现出来的一到两次疯狂进攻,那么今晚也算是挨过去了。
每次夜幕降临,岭南各族的袭击都不会少于五次,并且每次进攻都是不要命的打法,今夜只需要防御一到两次,唐杰和周敢绝对是有欣喜的理由。
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又是抵御了一波进攻的营盘守卫军,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抵挡敌军最后的疯狂吗?
“敌军在后退,是开战以来第一次没死绝就开始后退!”周敢不知道是该松了口气还是绷紧神经,毕竟事情反常即为妖。
唐杰依然是那副虚弱到极致的模样,他像是在自言自语一般:“敌军进攻的第三天,有一支身穿短褂短裤的敌军出动过,自那一次之后就没有再出现。”
周敢脸上的肌肉僵住了,那一次交战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不是那支身穿短褂短裤的敌军有多么精锐和强悍,而是蛮子们手里的家伙都是石器时代的“遗留物”,该支军队却是金属兵器,因此印象才会深刻。
手持木棍、绑了石头或手持金属兵器的人,他们造成的杀伤力绝对是不一样的。不够锋利的武器,需要好几下才能使人致死,很多时候也只能重复打击之下造成重伤;拥有锋利兵器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搏杀方式,对人的杀伤力必然是会更强。
吕哲军对上了百越各族联军为什么一直打出差距那么大的战损比?就是因为蛮子想要杀死一个吕哲军的士兵太不容易了,吕哲军的士卒却是能依靠锋锐的武器快速杀掉蛮子。
离水战场,蛮子们表现出来的狠劲可是比以前疯狂多了,可就是这么个情况吕哲军依然能在自身损失一名士卒的时候,至少杀死三个蛮子。这是“时代的代沟”,也是难以依靠武勇完全抵消的差距。
唐杰的话音刚落呢,一阵阵战鼓声在战场上响彻了起来,他们这边没有敲响战鼓,那只能是敌军那边在敲响。
战场上的战鼓声音听上去也与华族各国的战鼓声质不同,华族列国的战鼓一般是使用牛皮来制作,战鼓的形状也是相对的规整,即是讲究“方寸之圆”,战鼓是扁状而大。现在那些战鼓的声音听上去有点发脆,似乎响声也更为绵长一些?
是的,就是这样,没错的,瓯雒国的战鼓不讲究“方寸之圆”,他们的战鼓自然也是牛皮做成,可是战鼓本身并不是扁状,是一种圆而长的长鼓(放大版的腰鼓)。
两种不同的战鼓款式,发出来的声音怎么会一样呢?而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吕哲军第一次听见敌军本阵被敲响了鼓声!
“放弃打烂了的第一道防线,退却到第二道防线!”周敢是该次防御战的指挥官,他知道那支神秘的敌军要上场了。
其实什么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防线,那不过是用围栏等障碍物架立障碍物构成的工事。
这些工事本身没有什么太强的防护力,仅仅是让敌军被障碍物挡着无法形成直线的进攻,主要是防止出现一种敌军冲击得顺了凿穿的态势。
得到命令的吕哲军士卒开始在退,他们撤退的时候有袍泽用箩筐搬来什么东西一直洒在地上,若是注意看的话,那是一种三角形的尖锐物,到处随意乱抛的情况下每一个尖锐物都会保持一个尖刺向上的姿态。
蒺藜刺(铁蒺藜)嘛,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它被发明出来的本意并不是用来对付骑兵的,最早的作用是对了对付步军,概因那个年代的步兵基本是光着脚在作战,后面倒是有穿上靴子,但是士兵不是贵族,十个里面有一个能穿布料鞋就算富有了,基本是穿草鞋,也就是韧屐。
除非是穿有铁板垫底的现代战靴,不然无论是穿草鞋、布鞋、皮鞋那都是被蒺藜刺捅穿的命运,华族列国的军队,他们在设立营盘的时候都会在某些部位设立什么“死门”,不是挖陷阱就是撒蒺藜刺,更夸张的还有挖出复杂的壕沟,所以经常能听见谁谁谁的哪个将领摆下了什么“三才阵”营地,又是“死门”又是“生门”的,听上去就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将风范。
非常有趣的是什么,是在秦末之后的朝代里,一些不明所以的将领以为“先驱前辈”们是摆下什么什么的阵形,然后搞出莫名其妙的战阵出来。
我的老天爷哟,上古先秦的摆阵是一种阵势没错,但是有“死门”和“生门”的阵形是一种固定的阵形,铁定是用在设立营盘上面,毕竟铁蒺藜没有腿不会自己跑,壕沟、陷阱挖下去也就固定了,后世搞出什么满是陷阱的“生门”“死门”阵势是想干嘛?
要知道每一支军队除非是守城战或是野外营盘防御战,不然打起来军队肯定是要移动的,那么撒出铁蒺藜、挖陷阱之类的一点用处都没有,不但对战争没有什么服务价值,反而还会限制自己的移动方位和机动性。真要在野战中设立那个什么玩意的“生门”和“死门”那绝对是嫌弃自己败得不够惨、死得不够快。
西岸吕哲军退到第二条防线,周敢命人一数人头,营中能战的士卒竟是只剩下八百不到,他苦着脸对唐杰说:“校尉,要不您接手吧,职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打了。”
开什么玩笑!唐杰是虚弱状态,脑子不是那么灵光怎么指挥作战。再则,吕哲军可不是散漫的军队,他们的军纪不允许没有得到主将的认可之前随意的调动各自的职位。要是唐杰想要再次接手指挥,那就需要派人到后面取得主将周文的同意,然后再一次转交令牌。
很僵硬很没有灵活性对不对?但这就是正规军和杂牌军的区别,一切讲求的就是流程和规则,即是“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语。军队之所以是军队,那就是因为有一套严格的军律和规矩在维持和约束着,要是什么都能随意来,还能叫军队吗?
周敢也就是心里没有底气才会说那些胡话,概因他已经看见一队又一队身穿短褂短裤的敌军列着队形从树林走出来。
这一支新出现的敌军,他们的队列中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旌旗,该种旗帜的样式与中原列国都不相同,列国的旌旗要么是三角形要么就是下垂式的长方形,他们的旗帜却是一种看去四四方方用木架子固定,以至于密密麻麻的旗帜完全没有什么“风吹猎猎”的模样。
吕哲军没有见过那种旌旗,要是吕哲在场的话就能认得出来,那是一种与罗马军旗差不多的款式。罗马的军旗讲究的是华丽的“固定”,旗帜也不会太大,但是固定的框架雕刻要有多华丽就有多华丽。华夏的旌旗讲究的却是要随风招展,众多的旌旗在风吹拂之下要能发出“猎猎”的响声,也就是“旌旗猎猎”的视觉刺激感官。
这年头亚洲和欧洲已经有接触了?不然罗马的军旗款式怎么会传到瓯雒国去?是的,是有接触了,不过不是罗马人和东亚、南亚的各国(族群)有接触,这个时候的罗马正在与迦太基的大战,国家的策略也是征服西班牙这片区域,暂时没什么功夫继续向东扩张,位处南亚的瓯雒国该是从中东的波斯大流士或者是什么部落那里见过这种旌旗,觉得好看也就模仿了?
另外,后世的印度洋区域现在是波斯人的势力范围,因为罗马现在还没有强大到向东扩张,波斯帝国现在的主要敌人是希腊众城邦。
罗马的文化是追寻于希腊文明体系,而希腊众城邦嘛,到公元前二一八年其实已经虚弱了。简单而言就是罗马人的旌旗其实就是模仿自希腊的,波斯是希腊的大敌,缴获希腊人的旌旗很普遍,至于是怎么传到南亚被瓯雒国所模仿,那就扯不清了。
迦太基是东非一个公元前强国,目前迦太基的汉尼拔正率军远征与罗马人纠缠不清。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