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751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二百二十万的汉军,因为吕哲是在南方崛起并建立国家,出身于南郡的士卒最多,随后是衡山郡、庐江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章郡、会稽郡这些地方又占了其中的大约六成,只有不到三成是来自于长江以北。长江以北的士卒之中,有许多是先行逃亡到南方加入汉军,一部分则是成建制地被吕哲所收编,像是王贲所部这支已经在塞外参战的部队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徐岩所部的四十余万原秦军其实并没有算入当下的汉军集团,汉军俘虏于齐燕的部队也没有被算入国家体制。
待在三川郡的原秦国中原军团迟早是要被纳入国家承认的正规军,不过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精简,例如老幼的剔除,针对体格的测试,等等方面之后。汉军俘虏的齐军和燕军数量不少,特别是齐军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三十万,燕军则是只有八万。
那一批俘虏目前是作为劳力在使用,是否会挑选俘虏进入军队其实是存在争议,争议的由头是因为汉军的待遇太好了,有太多的人认为汉军并不是谁都能加入,显然那批俘虏就在被排斥的范围之内。
王贲和徐岩投奔之后的原秦军没有受到太多的排斥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吕哲所坚持,更多的是秦人确实是当下最为优秀的兵源。相比起秦地人的耐战善战,齐地人、燕地人,乃至于是赵地人、楚地人、韩地人、魏地人,他们与秦地人相比起来真的是有太多的不足。而那些所谓的不足很多不是来自于体格,是显示在精神上面。说白了吧,商鞅变法之后的秦人已经习惯于服从,长久以来培养的好战也还存在,除了秦人之外的列国人却是都自由散漫惯了,相同不利的作战环境下秦人的忍耐力比之列国人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分封制度下的国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国家并不是君王一个人的国家,既不是“一家天下”,像是君王其下的分臣领主,国家亦有他们的一份,因此司马欣完全有那个资格拜托吕哲为了国家做一些事情。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派别,很多时候是以区域形成一个又一个派别,当然也存在因为利益而形成不同的派别。汉国目前的派别不是那么明显,初步显露出来的是“从龙派”和“后来派”。
从龙派说的是那批自夷陵跟随吕哲起于微末的那批人,代表人物是共尉、徐志、卫翰、燕彼等人;后来派是,周文、桓楚、吴芮等等那些吕哲从南郡向外面进行扩张才归入帐下的人,司马欣和蒯通其实也算是后来派。
从夷陵就追随吕哲的那批人,目前汉军十五个军团之中,徐志是第一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何怿是第二混编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卫翰是第五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共尉是第七混编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其余各军团很多军团长并不是从龙派,但是其副手或是建制下的精锐序列军官必定是出身于从龙派。
随着吞并楚国和对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进行合并,出身于原来战国的将领必定是越来越多,既定下的中郎将军团长名额中,吕哲所采取的是择优之中又平均分配模式,其目的再简单不过了,无非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山头独大罢了。
汉军的制度很多看似与当下的军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吕哲加入了典校系统(政委),也进行了军饷制度的变革,使军队成为某名将军的私军几率降到最低。同时,包括军团长在内的军官都会进行不定期的调任,乃至于是军队序列也会随机地变更,一切还是基于“铁打营盘,流水的兵”为出发点。
在一系列的制约和平衡下,前提也是吕哲没有独占所有的利益,更是吕哲不会昏了头脑干出天怒人怨的事情,汉军在某个将领的带领下发生反叛的概率几乎是被降到最低,这也是吕哲为什么在急速扩张下中原没有平稳下来之前,敢于让国家大半武力远离本土的原因。
“中原各地征兵的事情,回到南陵后召集众臣商议,若是没有充足和合理的反对意见,太尉署可以先列出一个计划……”沉默了许久的吕哲开口就定下基调,又是短暂的沉默后,问:“你们认为中原会有反复?”
司马欣可没敢提出这种没有根据的事情,他迟疑着说:“诸国合并已经进入程序,大王保留了列国利益集团的应有的利益,但是总有人会在合并过程中失去一些东西。”
明白了,哪有什么变革是没人受到利益损耗的完美,吕哲所保证的是列国之中的一些权贵财产上的安全,但是绝大多数权贵在权利上却是被一撸到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失去权利,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看清局势后选择加入到新的统治集团中重新努力,那么反弹必定是会出现的事情。
吕哲没有那么的幼稚,但是他选择的是以非主力军团来作为可能出现的反弹镇压力量,主力军团却要么是出塞作战,要么就是陈列在控制边缘线的区域。
事实上要是后勤线没有出现问题,也就是海运还在继续,无论是出塞的那批汉军,或者是安排在齐地和燕地的戍卫军,安排的区域从整个天下版图中来看,那都是重要的要冲地段。
问题是胶州湾的海运已经中断,新的海运登陆口却还没有形成,处于要冲地段的汉军,无论是主战军团还是二线部队,从物资储备的数量上来看都是不足的状态,因此也让一个本来符合实际的部署出现了巨大的漏洞。
蒯通是军师嘛,他履行自己的职责就是将有可能的风险进行告知。现在,他在说的就关于先前布置下的漏洞,认为在物资储备不足的前提下,存在的风险已经大到足够让汉国失去新占疆域的程度,甚至有可能还会葬送掉出塞的几个精锐军团。
“我们也不是那么确定秦国是不是真的甘心失去主导地位,要是扶苏下令蒙恬东出,历经百战下来的二十余万秦军不用南下攻击我们的本土,蒙恬只需要率领那二十余万精锐秦军攻击雁门、太原、代郡这片区域,能轻易地切断我们与塞外部队的后勤线。物资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在塞外的部队要面临是还有将近二十万的胡人,甚至还要将那些新出现的异族考虑进去。”
“……”吕哲不得不严肃起来了。
“臣的建议是,现阶段应当尽快建设中原各地驻军的交通线,加强出塞部队后方的拱卫军力。同时,整编中的徐岩所部应该调到长江以南,派入几个军团进入秦地,或者是陈列在秦地边境。另外,善于利用和控制已经归附的那些群体,并不是针对扶苏的破坏性质,但是监视和制衡是非常有必要的。”
吕哲用了一段时间才消化完那些话里面的意思,新的变动其实并没有大幅度的改变之前的战略部署,只是在某些方向上进行加强和提速,潜在的更深层意见还是从中原各地,包括秦地那边寻找更多有相同利益出发点的人,无论是在征兵和未来官职的蛋糕上倾斜过去。
“难怪你们会说需要进行安抚。”吕哲心里已经同意两人的劝谏,只是还需要与更多的人进行沟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第0758章 理智与犯浑
“为什么不具备操作可行性?”
“任何一个谋略都是建立在一个出发点上面,可以是为了达到使敌虚弱,也可以是顿挫锐气,但是有一个前提是达到利己的目标。”
“我们若是那么做,可以葬送他们最为精锐的军团,那么不是使敌虚弱吗?不是顿挫锐气?”
“是的,但是那样会产生有利于我们的目标吗?”
“没有吗?他们赖于急速扩张的几个军团全部葬送,没有了反应快速的主力军团,还需要应付齐地的瘟疫蔓延,情势必然是要发生变动。”
“我想问,塞外的几个军团是汉王哲麾下的全部武力吗?齐地的瘟疫蔓延开来天下动荡成为必然,失去了中原局部的汉王哲从根本实力上有遭遇到致命打击吗?”
“葬送几支主力军团,特别是葬送两支骑兵军团,只要我们将陇西前往长江以南的道路封锁,短时间内汉王哲并没有足够的战马资源来组建新的骑军。”
“目前的天下大势并不是对大秦有利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了。”
“……”
“很显然,失去塞外几个军团并不至于让汉王哲劳筋伤骨,汉王哲麾下还有至少一百八十万大军,汉国的强大不是因为几个个别的军团存在,是其制度上的优越,消失了几个军团,汉王哲必然会重新建立几个军团,那也是治下人口的优势。另外,致使瘟疫蔓延是会让各地重新变得混乱,使得情势一再失去控制,瘟疫或许是会蔓延到南方,但是不会蔓延到秦地?”
“什么都不做,是要不抵抗就接受汉王哲安排好的命运?!”
这是一场蒙毅和李斯的对话,旁听的人不多,但都是能够左右秦国决策的人物,间接也能决定秦国未来的命运。
蒙毅自然是那个表达出强烈反击欲望的人,李斯则是那个表现得理智却显得软弱的人。
蒙氏家族在秦国经营了四代人,好不容易到了这一代才成为秦国最为显赫的权贵,他们原以为扶苏登基之后蒙氏会迎来更为辉煌的时代,可是天下局势的变动却使得一切都变成了泡影。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现在我们很难做到什么,不理智的行为甚至可能要局势变得更坏。”
扶苏的脸色满是忧虑,其余如王绾、隗林、内史腾、冯去疾的脸色也好不到哪去,不过却有一种麻木的神态。
秦国辉煌过,最为辉煌的时刻是掌握整个天下,可惜的是因为先天底蕴的不足,也是春秋战国时代遗留下太多的仇恨,稍微有一点情势板荡秦国就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
大秦中枢进行过非常多次的探讨,认识到造成如今局面并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很多事情的累积造成的恶果。他们对情势进行过推演,无数次的推演结果都表明哪怕没有吕哲的崛起也必然有其它事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一点什么,大秦除开本土能够保证安定之外,从六国那里侵占的土地必然是会失去控制权。
六国虽然亡了,但是对大秦有仇恨心态的人并没有死绝,在这么一种现状下大秦其实是该进行国策的调整,用至少三十年的事情来保证“天下无事”,偏偏那是大秦无法办到的事情。
以现实情况而言,无论是南征还是北征都是出于实际需要,毕竟南方的百越一直在向北蚕食和袭扰,北方的河曲干脆则是被匈奴纠结一些草原部落实施占领,是现状迫使大秦必须出兵征讨。
针对国策的改变很困难,依法治国从秦孝公时代变革开始,经历了几代君王的坚持,法制已经深入到秦国的方方面面,因此秦国可以说是“法家天下”,依法治国是秦国的根基,不容轻易改动。
国策的改变难以进行,那么在统治六国旧地上必然是存在矛盾,六国与秦国的社会环境、思想、理念等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严酷的法制之下六国人短期内不适应是很正常的。
扶苏曾经劝过始皇帝,对于亡了国家的六国黔首应该给予一段缓冲期,可以将秦地与六国旧地的治理方式暂时分割开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