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808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封赏季布为五等侯爵这个就存在一些争议,季布追随吕哲崛起于微末,但是追随吕哲崛起于微末的人多得是,季布本身有多少才能没人知晓,不过一直以来季布在屡次战争中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吕哲高看了季布的原因,按照一些人的看法,季布被封五等侯爵是过高了,该是二等或者一等伯爵。
司马欣获封三等侯爵却是没人有太大的异议,哪怕是存在异议也是因为司马欣曾经的一件事情,那一次率军攻打吕哲一直在被人反复提起,对于司马欣效忠吕哲之后所发挥的才能和作用却是都被看在眼里。
当然了,无论是谁被封赏什么爵位,那都是私底下的猜测,吕哲从来都没有公开拿出一个名单都是进行过什么表态。他们到目前为止的猜测是根据一些文武的功绩,和吕哲对于某个谁的欣赏,从数据上和君王的喜好上进行的猜测。
另外倒是有一件事情已经确定,赵歇和魏咎依然会是一名大王。
赵歇是因为交出了掌握在手里的四个郡,军队方面也有将近三十万接受吕哲的整编,换取到的是吕哲为赵歇修建一座新的邯郸城,分封为王的同时给予一座城池和配属的三万私军。
魏咎封王却是有另外的原因,魏国与韩国是有吕哲的庇护才能存在,魏国在军事实力上要略微强过韩国一些,魏咎手里目前有十万的新式魏军,也已经选择离开本土前去西南打拼出一块新的基业。
“没想到啊,曾经不被我们看重的人,到了汉王哲那边之后却是表现得那么精彩夺目。”扶苏说的是本来为秦国一介长史的司马欣,是那个唯一一次被任命为南下秦军主将的司马欣。
蒙毅呐呐地说:“司马欣在军事才能上的发挥令人惊讶,但是若说真的精彩夺目绝对不至于。秦国中有相当多将领的军事才能要强于司马欣。”
扶苏脸上闪过一丝尴尬,不过很快被掩饰掉了。他心中本来已经对自己一贯支持的蒙恬明确表态会接受来自汉王哲的招揽感到愤怒,现在蒙毅又说出那样的话,心中的不满更甚,只是现在还要依赖于蒙氏对军中的影响,也是性情上的关系,他只能是选择沉默。
“可惜了,不管是多么的优秀,很多人再也不为赵氏赢姓所用,他们将成为汉王哲手中开疆扩土的利剑。”过了很久扶苏才重新开口,不过语气里的无奈谁都能听得出来。
是啊,秦军之中优秀的将领非常多,不管是老一辈还是新一代的将领都涌现出相当多的人才,可就是拥有那么多优秀的将领秦国还是无法改变走向衰弱的事实,岂不是说身为秦国君王两代君王不会用人吗?
蒙恬接受来自吕哲的招揽,章邯也出现倾向效力于新帝国的态度,另外一些如苏角、董翳、涉间等等老牌或者是新崛起的将校,许许多多的秦军武人近期的转变都让扶苏感到失望和无奈。
扶苏无法阻止很多事情,就像是无法阻止随着吕哲的全面崛起秦国走向衰败那样,面对吕哲派一个叫陈平的家伙频繁接触秦国的文武官员,除非扶苏愿意彻底地与吕哲撕破脸,不然哪怕是有天大的不满也只能是当作没有看见。
“或许寡人也应该学韩成,成为一名生存在新帝国羽翼的逍遥之辈,不再担负那么多的重担,承受难以承受的压力……”扶苏低下了脑袋,语气里无法掩饰强烈的失落感。
“魏王咎选择的地方是南方,一个被汉王哲称呼为西南亚的区域。”蒙毅假装听不出扶苏的失落,找了一个新的话题:“王上会跟汉王哲要哪一片地区呢?”
或许应该说吕哲会选择哪一块区域作为新生秦国的地方更加合适,扶苏也一直在进行考虑,为了挑选出合适的新领地甚至派人向吕哲要了新绘制的地图,也就是吕哲按照自己记忆进行绘画的“地球全图”。
哪怕是要马上赶往南陵了,扶苏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想明白应该挑选哪,也一直在猜测吕哲会将秦国安置到哪去。
既定的格局将会是扶苏带人离开华夏本土,秦国目前所有用的内史郡、北地郡、上郡都将会成为帝国的疆域,吕哲在帝国本土会留下一个城邦,那个城邦是秦国本来的都城咸阳,但是扶苏没有治理咸阳的任何权力,只享有经济上的部分税金额度。
事实上魏咎也与扶苏是同一个待遇,魏咎需要带人离开华夏本土,不过吕哲还是在魏地旧土给了魏咎一个城邦享受税金额度。
吕哲给予扶苏和魏咎城邦的用意是让两人可以有一个小金库税收来源,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在补偿两个大王配合新帝国的成立所作出有利于帝国的选择,感谢他们避免让华夏持续内战,是为了那些即将成为治下一员的黔首们给予扶苏和魏咎的小福利。
相对于魏咎来说,扶苏要强上很多,赵氏赢姓虽然是因为某些决策令大部分秦人感到失望,但是赵氏赢姓的历代先辈或多或少还是给予扶苏留下不少萌阴。
魏咎“出走”也只能带走愿意追随自己的三万将士,以及大约十一万的家属。
扶苏“出走”却有将近七万的秦军将士愿意跟随,甚至是有超过五十万的黔首愿意跟着扶苏离开故土。
那么吕哲为魏咎挑选后世的西南亚有相当多的原因,其一是魏咎手中能够使用的实力太有限了,若是吕哲将魏咎丢到中亚区域,于未来帝国该投入多少资源,才能保证魏咎和那总数十四万的华夏族群不会被异族撕成碎片?
“我们会有至少七万将士和五十万群众……”扶苏扯了一下嘴角算是在笑,那笑容里有欣慰也有苦涩:“合起来便是五十七万人。汉王哲一直在强调我们为同一个族群,不会将我们丢到特别危险的地方,毕竟刚过去是一空二白,面对满地都是异族的情况,他要是坐视我们被异族所消灭,该怎么面对本土的千千万万双目光?”
其实吧,扶苏现有控制疆域下的人口也就是三百万左右,能争取到五十七万……也就是六分之一的人愿意追随,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也算是扶苏给予秦人的感官非常不错了。问题是,因为有五十七万人,扶苏一直在担心吕哲不会放行那么多的人口,毕竟人口对于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统治者最清楚了。
扶苏的另外一个担忧是,五十七万人“出走”用到的物资也绝对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人一天要吃掉三斤的粮食,一个月就是三十斤,也就是一石多一些。那么五十七万人一个月就要消耗掉至少六十万石,一年就是七百二十万石。
刚刚离开华夏本土另外安家,别谈什么生产之类的东西,能不能站稳脚跟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呢,所以离开之前必定是要携带至少一年的口粮。扶苏哪怕是将自己的内裤卖了都不够财帛买那么多的口粮,更不用说迁徙途中要用到的一些物资,比如畜力和车驾。
“寡人现在既是开心又是头疼,既是为了能有那么多人跟随寡人开心,也是为了这么多人该怎么来进行准备操碎了心。”扶苏眼巴巴地看着蒙毅:“你说,汉王哲会容忍五十七万人离开吗?就算是汉王哲愿意放手,我们又该怎么来保证所需用度?”
“……”长久的失语之后,蒙毅用着不太确定的语气:“王上,这便让臣去向汉王哲争取。”
透过车窗已经能够看到雄伟的南陵城的城墙,扶苏闻言点了点头:“那就拜托执政了。”
第0811章 秦王殿
没错了,吕哲率先开创出“执政”这么一个官职,用以取代曾经的丞相、相邦、国相等等君王麾下文官第一人,随着萧何领导下的执政府在民政与一系列相关的职权上发挥,也体现出执政府的各种优势,再加上各项职权分明易于辨别,由汉国率先使用的“执政”已经流传于列国,同时列国的君王都进行了朝堂上的改革,出现了“执政府”这么一个机关,执政府的一把手也就是“执政”。
强大总是会遭到钦羡,成功则是总会被模仿,吕哲首创“执政府”这么一个行政单位,它确确实实是能担负起国家的民政运作,也杜绝了各个官府职权模糊的现象,避免会再出现如丞相同时手掌军政大权的事情,从而也就难以出现丞相强势则君王没有自保之力的现象,自然是要受到列国的追捧和效仿。
军权与民权完全割裂开来,君王负责总体操舵和监督,其下的各职官员各司其职,该负责什么就是什么,很多事情变得非常有条例,一眼就能看出是在限制臣子掌权过多给予统治者带来威胁,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在保证国家的总体稳定。
吕哲对于国体做出的很多安排都被列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那是一种从制度根本上进行的平衡策略,很多人也才恍然吕哲为什么能够做到优厚追随自己的那帮臣工。
既然在职权上已经做出平衡,那么自然是不需要担心某个人成为权臣,一个人成为权臣不但会有来自于君王的压制,也有众多差不多身份地位的臣工与之对抗,注定走上权臣之路的臣子不会容易,且哪怕是真的成为权臣也必然是要遭到来自多方面的抵制,这样的权臣该掌握多少“权”真的难说。
“新一轮的改革依然还要继续,像是我们旧有的三公九卿制之外,理应在各部门设立尚书、侍郎、郎中等职位,学习汉王哲将各部门和各职权细化。”扶苏看着远处雄伟的南陵城墙:“事实已经证明职权的细化有益于各司其职,也能更加专心地负责该负责的本司职责。”
蒙毅除了应命赞同还能多说什么呢?学习吕哲的治国之道对国家有好处是很明显的事情,可是扶苏恐怕也是被近期一连串的“变节”事件搞得有些焦头烂额甚至是异常恼火。
扶苏进行职权上的细化大部分是不希望某部门的主要臣子“变节”导致全部门糜烂,蒙毅又怎么能看不出来扶苏是对麾下的任何一名臣子都有了猜忌之心,特别是对他们蒙氏不再拥有信任感,而这对蒙氏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
现在“家国天下”,既是说所有人都认同先有家才有国,无家则无国。而似乎也真的是这个样子,毕竟是一个又一个家庭来组成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家庭组成群体环境也就不存在集体社会,那么国家又从哪里来?
在“家国天下”的观念背景下,“一家之天下”所指的就是统治者家庭享有国家的领导权,其下的文武百官又有各自的家庭,由文武百官的家庭来组成国家的第二梯队,随后是富商家庭和豪绅家庭组成的第三梯队,再来还有自由民家庭组成第三梯队,最后是奴隶家庭组成的最垫底梯队。
在先有家,保证自己家庭的前提下,以“自己”为主要思想观念下,哪怕是统治者都不能阻止自己的臣子先为自己的家庭考虑,很多时候甚至是认为自己的家庭都主持不了没有资格参与到国家大事,到最后衍生出来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先把自己这个个体先给照顾好了,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建设好自己的家庭,随后才有资格参与到治理国家平稳的大事中去,也只有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保证国家平稳的运作,然后才有新的资格来考虑天下大事。
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蒙氏一切以自己考虑的心态别人无从指责,特别是蒙恬先完成国家任务,率军配合汉军针对匈奴等胡人的征讨,算是履行到了对君王扶苏的尽忠和对秦国的尽责。在这么一件事情完成之后,蒙恬又会走向扶苏递交辞呈的手续,以非秦国官员的身份再接受来自于吕哲的招揽,那么扶苏也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蒙恬投入吕哲统治下新帝国的怀抱。
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像是秦惠文王时期,嬴驷有一名臣工叫公孙衍,公孙衍先是作为魏国的一名将领与秦国对抗,然后公孙衍遭到魏惠王的罢免,公孙衍成为一名自由之身之后又受到来自秦惠文王嬴驷的招揽,自此公孙衍效力于秦国,甚至是率领秦军大战魏军取胜斩首超过十万。在其后,公孙衍又向秦惠文王嬴驷提出辞呈归国,归国之后公孙衍重新效力于魏国,人生的后半阶段就是专门给秦国找麻烦。
先后效力于魏国和秦国的公孙衍极少遭受指责,哪怕是有指责也是指责公孙衍竟然率领秦军残酷地斩首十万魏人组成的魏军,不是指责公孙衍为秦王效力。那么从某一方面来看,也就是说是公认公孙衍前后效力两国并没有德操上的缺失,仅仅是做到了效力于谁就为谁出力的本份。
上古先秦时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代,在这么一个时代里,甲国的某人为乙国效力并不是可耻的事情,哪怕是这个人在为谁效力之后表现出精湛夺目的才能,他的母国群众也只是会可惜为什么本国没有启用,骂骂国家的君王有眼无珠,却不是去指责那个人有那么大的才能为什么要叛国,甚至会因为那个人在他国表现出色而感到骄傲。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