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897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帝国的文官从地位或是名声上确确实实是要矮武官一头,那不但是因为事势造成军方的强势和名声大,还是因为吕哲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很明显更加倾斜向军方。
现在是上古先秦时代结束不久,文官可不止来自一个学派,但是要说哪个学派最有向上野心,也是最喜欢议论或是动不动就要劝谏君王述说自己的理想或是意见,那么当属儒家这一学派。
事实上帝国的学派真的不少,特别是吕哲比较喜欢的是百家争鸣的局面,一些本来已经快要消声灭迹的学派得到一些支持又重新恢复了活力,特别是一些学派更是得到来自于吕哲授意下得到更多的资源来进行壮大,儒家因为一些原因也是得到官方资源相对多的一个学派。
“重视军方或许说得过去,重视农家也是关乎到天下黎民的生计,毕竟农家牵扯到粮食生产等等,着实令人无话可说。但是!王上对墨家中衍伸出来的工家,阴阳学派中衍伸出来的化学家,等等一些老牌或是新出现学派也太重视过头了!”
一个看上去像老学究的人看上去有些激动?他因为围观群众呼唤军队开始说起,说到后面竟然开始数落同为文官一个阵营的某些学派。
“要说我,我们儒家肩负教育众生的大责任,才是最应该获得更多资源的一派,凭什么一些小家小派也能获取那么多的资源。要是缺少我们,他们连识字的条件都没有,偏偏很多从我们这些学会识字的人,他们竟然成长起来之后投入其它的学派,着实气煞我也!”
本来还有些人会与老学究搭腔,后面老学究攻击的范围越来越广,原本还会搭腔的人不是左右他言,就是极力想要远离老学究。
是,儒家的相当多士子是投入到帝国普及教育中去,帝国的师资资源中有至少六成是来自于儒家学派的人群,而这还是身在中枢的一些儒家派别的高官争取到的。
吕哲部分是卖一些面子给那些儒家学派的重臣,另一部分也认同儒家在传播知识和教育上有学派中的一些优势,再加上各学派考核成为教师的时候也是儒家录取的人比较多,才会出现帝国教师中至少有六成是出身儒家。
儒家因为这一个原因,近几年来发展的速度很迅猛,通常发展迅猛就会有新的想法,他们在帝国的教育领域占了大头,偏偏在朝为官的儒生相比起来却是显得较为稀少的那一部分,令很多儒生很是愤愤不平,像是这个有资格待在观礼台上观礼的老学究就是其中一个。而老学究是某一个郡的文事祭酒,也就是教育界身份相对高的人之一,因此也才有资格被安排在观礼台上。
现场已经逐渐在安静下来,欢呼声中老学究说话会被掩盖传不远,一旦欢呼声停下来老学究再发表那些言论可就不妥了,因此有人劝道:“赶紧歇歇气吧。”
老学究冷哼了一声,情绪是不那么激动了,可是依然说道:“像是这一次凯旋仪式,众王子竟然是在人臣之后,不是与王上同处一个序列,这就是于理不合的一面,实在是有违君君臣臣的大理。要是我儒家执政,哪会出现这种情况!?”
周边不管是不是儒家学派的人只能是苦笑应对了,他们不好反驳老学究说的话。
不得不说的是,儒家最近又在进行内部改革,他们将目光注视到加强统治者上面,希望以此找到寻求政治地位的途径。而看一谈到王室,周边的人哪怕是看儒家不顺眼也没有反驳,更加让儒家的一些人认为改革的方向没错。
第0890章 彻彻底底的混蛋
因为吕哲重视军方,帝国百家之中的兵家是最为强大的一个学派。同时,因为吕哲追求法制社会,法家在帝国也有诸多的发展空间,因此除开兵家之外法家也是强大的一个学派。
百家虽然被称作百家,可实际上学派并不止有百家那么多,每一家学派中甚至还会因为思想和对某些事情的定义不同有区分,因此每一家学派中也会有诸多的分支。
秦末时期正是儒家学派抬头的岁月,儒家众多先人的努力,再加上当代有许许多多致力于将儒学发展壮大的人,儒家在秦末扩散的趋势非常快,一度造成一种每个城市必然有儒家,儒家在每一座王城也必然有大儒的现象。
儒家喜欢引导舆论,让舆论变成对自己这一方有利的一面,也即是所谓的舆论操作,善于使用舆论来操控升斗小民,以达到影响官方的一些目的,这正是任何君王所不喜的,因此儒家也里经过多次的磨难。
“这些家伙被警告了那么多次,所幸的是他们没有将计划付之行动。”
“是啊,他们计划了好几次,要引导舆论以壮声势,都是被在朝为官的大儒制止。”
“帝国可是有舆论管制法的,虽然还没有真正实行过舆论管制,可是律法上写得非常清楚。”
学派众多,儒家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该有的待遇,但是儒家至少是从官方获得资源相对多的一家,其它学派有的甚至只能领最低的资源,大多数人只当儒家是不安分守己,一些被儒家惹得烦了的人也不是没有等着看儒家倒霉的心思。
儒家一直有掌控一国的野心,自老子创建儒家以来,莫不是为了做官而在努力。说句很不客气的话,儒家是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和学术,但是儒家的创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奔着做官而去,很多学派也打从心里认为儒家称作“求官家”更加实如其名。
“之前任何中枢都没有儒家的位置,帝国中枢的九卿中典客是儒家学派,一些儒生也位处重要位置。这样难道他们还不满足吗?”
“哈哈!儒家会满足只是几个高官?他们恨不得所有官员都是属于儒家,其它学派全部滚蛋。”
“真是不可理喻的一个学派,他们是想做官想疯了!”
“等着瞅吧,要是他们没有忍住,去故技重施,呵呵……就等着看好戏吧!”
故技重施?这个词用得实在是太好了,一个词就讲明了儒家的一些黑历史。
儒家不止一次地操作舆论,在任何一个列国都重复操控过民间的舆论,可惜的是下场一直不怎么好,也因为儒家动不动就喜欢裹挟民意,一直为列国君王所不喜。
若说列国的君王只是不喜儒家,可是采取的措施也只是驱逐儒生,并没有手段太过强硬或是血腥,可是儒家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君王不敢对儒家太过分,于以后的一件事情得到了血的教训。
嬴政还是秦王期间,儒家就在咸阳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舆论大作战”,起因是儒家看到了秦国的强大想要跻身进入秦国朝堂中枢。
秦国历来就是法家的势力范围,儒家想要在秦国有的官场有所发展当然是要先抹黑乃至于是诋毁法家,可惜的是因为法家在秦国掌握着官方力量,儒家屡次操作舆论都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多次有儒生因为“妖言惑众”等罪名被下狱或是斩首,儒家和法家的仇也是越结越大。
儒家中的一些人为了报复法家也就昏了头,操作舆论操作到不应该掺合的地方,竟然去议论秦王嬴政的生母,甚至是因为秦王嬴政多次偏袒法家扭曲了一些事实,将嬴政生母赵姬的一些生性淫荡大肆传播。
嬴政生母一些生活上确实是有那么些黑历史,可是事实并不代表可以任意地传播,特别是一位强国君王的生母,更不用说儒家还对一些事实进行了“加料”,彻底是惹怒了嬴政,彻底是让嬴政恨极了儒家,可是当时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往过很久,时逢嬴政命令术士炼丹,术士炼除了吃了会死人的丹药,嬴政认为术士是想要毒杀自己,暴怒之下下令抓捕术士,结果儒家又在操作关于秦国的一些不光彩的历史,儒家的所作所为被嬴政知道,下达的命令中又增加了抓捕儒生一条。
众多术士和儒生被抓,因为炼出毒丹需要烧毁大量的术士文献,也是当时秦国要烧掉春秋战国以来史家对秦国一些不公正的记载,焚书的规模非常大。暴怒中的嬴政没有给抓捕到的那些人一个痛快,采取的是坑杀。
史称“焚书坑儒”的事件,后世的儒生一直拿这件事情来证实秦国是暴秦,可是从来都不会客观地介绍是发生了什么事。通俗点形容就是“一个巴掌没有拍击到任何物体可拍不响”,要是儒家没有干出点什么事,谁会拿他们怎么样?必定是干了一些什么事才会惹来祸事。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历史版本的“焚书坑儒”是发生在公元前二二四年,不是发生在该发生在公元前二一二年左右,那时恰好是在吕哲穿越过来的前一年。
“你说,会不会有儒生等一下跳出去?”
“不好说啊,儒生做事从来不计后果,为了达到一些目的甚至会不顾自身安危。”
“对,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套上了‘卫道’的外衣,卫道卫的是儒家的道,只要能够达到目的不怕死得很。”
可以想象儒家的名声真的不怎么样,特别是上古先秦时代刚刚结束不久,时间还没有冲淡儒家的一些黑历史,儒家也还没有完全把持过朝政销毁一些儒家的黑历史记载,更多的地方更是没有来得及洗白。有着太多令人侧目的所作所为,再加上儒家的愣头青也实在是多了一些,众多学派一直对儒家的咄咄逼人该是反感到什么地步?
有窃窃私语,而窃窃私语从来都不会只发生在一个地方……
宫城,城楼走道入口,十几个身影站定在那里已经有一小会,他们有的身穿帝国各种品阶的官袍,不少则是穿着儒家特有的儒服,像是因为谈什么出现分歧,一个个看上去都比较激动。
“你们不要昏了头!现在是什么场合,你们现在去谏议必然会让王上暴怒,又让天下人怎么看待我儒家!”
“正是因为在这种场合,所以我们才想那么做。为儒家,为百万儒家学子,君王暴怒如何。”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