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1057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众人不断点头,吕哲说的事情在当代并不多么惊世骇俗,因为现在不是皇帝既奴隶主的年代,现在是春秋战国结束不久的时代,很多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被“闭频”成为一排“牛鬼蛇神”,现在依然是一个“我可能不赞同你的说法,但我并不会阻止你说话”的社会。
“因此,只要是付出自己应尽的义务,他都有权利得到自己应得的回报。”吕哲看了一眼坐在旁边旁听的两个儿子,他们是吕议和吕启。
吕议和吕启一直都在低声地交头接耳,他们注意到自己的老爹看过来赶紧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他们之前在交头接耳一些什么?
之前吕议是在向吕启吐槽,说是明明就想弄一套分封领主制,可是老爹又心里有迟疑,结果是废话了半天没有转到主题上面来。
吕启却是了解自家老爹为什么会迟疑,无非就是不太确定执行分封领主制适不适合。他很想告诉自己的老爹,不管是执行什么制度,在老爹在世的时候或许执行得很好,但是要不给下任的续任之君套上一层不能为所欲为的枷锁,什么制度都是白扯。
说来也是啊!华夏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都是贤明的君王,他们都思考过怎么能够治理好江山,可是谁都没有想过该怎么来限制自己的权力。既然天下所有的权力都是在皇帝一人之手,要是发生一点什么,哪怕不是皇帝的责任也成了皇帝的责任,谁让所有的权力都在皇帝手中,是不是?
皇帝拥有所有的权力,结果是一旦皇帝不再贤明,后续之君或许可以躺在前几任皇帝的恩泽之下,但那是在没有天灾发生的前提下,一旦有了天灾就会伴随人祸,一场浩浩荡荡的逐鹿又会上演。
吕哲是有犹豫,他已经恍恍惚惚地发现一个规律,华夏历史上之所以遭遇到什么灾难不是众志成城共渡难关,是每个人都有着小心思打着小九九,就是因为皇帝的宝座属于独一无二,并且皇帝没有任何约束,结果自然是人人都想成为皇帝。
怎么来限制皇帝?吕哲是想要从自己这一代开始来设立一套宪法,但是由于不是学法律出身,实在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来制定一套合理的法度,因此也就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先开始。
吕哲有初步的想法,不知道该怎么去弄,他又无法找到谁来进行商讨,毕竟限制皇帝的权力啊,和谁商讨合适?和臣工商讨,必然会被臣工误以为是在进行某种试探,那么臣工敢于随便发言吗?
会产生诸多看似纠结的问题,无非是因为一点,那就是帝国的疆域越来越大,且眼见还会继续大下去,中央集权根本就无法适应于每天都在扩展的疆域,那么咋办?
吕哲根本不会允许民族的扩张脚步停止,他最近又抓住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随着帝国的扩张很明显能够刺激到国内的工业发展,这样就更加不能让国家因为中枢难以控制远方而停止开拓。
没错,之前或许连吕哲自己都没有发觉,他还是回到帝都之后观看公文,也不知道时候恰巧还是谁的有意安排,他看到了国家的武力扩张开拓了市场,市场带动生产又等于是刺激了本土的工业化进程。
前几天吕哲关注了吕启制作蒸汽机的进度,无非就是因为清楚交通关乎到能够将控制力延伸到多远。他又很详细地思考了一下,哪怕是火车出现,对于火车轨道的建设等等,改善交通速度起码也是四五十年或者更久之后,这样一来极度需要一个哪怕是过渡式的政策出现,用以维持中枢难以控制的地区,使族群的行政至少是在名义上形成一致!
第1024章 领主分封制?
每一个政府都有自己控制力的极限,无关于交通是否便利,是关于能不能建设好地方使民众乐于接受领导。
一个执政班子哪怕是再有能力,他们关注的地方也会出现死角,并且因为需要管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会出现一个优先顺序,导致的是有些事情必然是要被拖后。
管理上的优先和延后一直都会存在,又因为需要关注的事情太多会出现遗漏,这样一来总是会发生一些使人诟病的事情。例如,某些地方的某些事情在当地人看起来很重要,可是中枢的管理班子却总好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现在是公元前二零六年,没有电话、没有火车、没有飞机……反正就是一个什么都快不起来的时代,不得不思考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来达到治理稳定的同时,能够持续扩张的目标。
吕哲此前一直在改变一些东西,如分封做的不是周王室的模式,更趋于一种领主分封。他所采取的分封不再只限定于拥有血缘关系的人,是只要拥有足够的功劳。如:追随奋战的那批勋贵;或是在国家统一中做出妥协的人群,像是旧有战国那些明白事不可为接受合并兼并的诸侯王。
接受和平屯兵的诸侯王的确是被算入功勋之中,他们接受合并等于功劳普遍被认可,并被认为一次伟大的妥协,毕竟同一个族群之间不需要兵戎相见,以和平方式合并,这便是最大的功劳。他们的作为将名留青史,为以后留下历史见证,那么吕哲怎么去优待他们都不为过。
纵观世界上出现的任何一个大帝国,只有华夏大地上的“朝廷”没有进行分封领主制,其余任何帝国都是采用分封领主制。那么是华夏这边“朝廷”的寿命比较长,还是使用分封领主制的那些帝国寿命比较长呢?
自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之后,华夏大地的“朝廷”寿命最长的是初代的汉帝国,多长呢?是四百一十四年。随后的任何一代“朝廷”寿命都没有超过汉帝国,实际上汉帝国要不是有光武中兴也就二百余年。
使用分封领主制的帝国,寿命最长的是罗马,这个帝国存在的时间要是从公元前建立开始计算,到东罗马(拜占庭)于公元一四五三年灭亡,罗马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一千五百年!
用一些个例来进行对比或许有失公允,可是华夏大地称得上一个奇葩的地方,想要拿出更多来进行对比也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拿。
“也许联邦式的格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政体?”
“啊?”
偏殿已经进入用餐模式,之前谈了不少,但大部分就是一阵闲扯,是那种东扯一堆西扯一些,几乎是漫无方向的闲扯。
联邦帝国,听着怎么感觉非常奇怪?但事实上这种政体是真的存在国,联邦帝国有着皇帝的存在,但皇帝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受到宰相与地方各州的约束和监督,像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是属于联邦帝国的政体。
吕哲考虑了许多,分封领主制势在必行,但并不是在本土大肆分封,本土的分封走的是“拥有产出利益而没有实际管理权”的路线,也只能是走这样的路线。在外面却是可以走另类版的周王室分封路线。
周王室分封是个什么模样呢?除开以血缘关系的分封之外,对于一些功臣也是进行分封,但必须了解到一点的是,周天子分封的时候,不管是宗室还是功臣,他们拿到的土地其实在当时并不属于周国所有。像是,吕氏姜姓的姜子牙被分封在齐地,其实齐地是属于东夷人的地盘,只有姜子牙击败并统治东夷人才能获得封地的治理权。其余被分封的诸侯,至于少部分的姬姓王族成员得到原属于华夏族群的土地,超过九成的诸侯是被指定一块,然后得到或多或少的支持进行征伐和开荒。
实际上分封最初的目的就是一次大规模的扩张,周王室只是少量将属于国家的土地分置出去,更多的是指着一块不属于国家的地盘说:“哥们,我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只要你能够打下来,那么就是你的了。”
因此可以看得出来,周取代商之初的地盘不过是后世西安到山东……也就是大概秦时的四五个郡那么大,但是周王室使用分封手段,迫使分封出去的诸侯不断对异族、异邦的土地进行蚕食或是速效武力的占领。
华夏族群从黄河源头崛起,历经有夏一代和有商一代,领土的扩张相对有限,还是在有周一代才算是进入了真正的高速扩张期。
被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诸侯,他们前期只能得到来自周王朝有限的支持,甚至更多的时候只能是背靠周王朝得到精神上的寄托。这些分封的诸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根本无法得到除了精神上之外的任何支持。
周天子分封三千多个有功或是招抚于有商一代的大族(残余、余孽),不知道有多少分封诸侯是死在了对封地的开拓战之中。他们前期的对手是谁?是只有想不出来没有不存在的各种异族,不但是要和异族作战,还需要与恶劣的大自然,凶猛的野兽,任何能够对人产生危害的所有东西竞争生存空间。
有周一代,宗周和成周都是因为周边异族异邦的反扑而迫使周王室迁都,但是在周天子分封的诸侯王经过长久的“物竞天择”生存下来之后,周天子开始了长期定都洛阳的历史。
很多的历史教科书里总是会习惯性地进行“遗落”或是“偏题”,只会写周王室的分封造成华夏大地长达八百多年的战乱,可是历史教科书中没有说明一开始周国的领土非常有限,是分封之后的各个诸侯白手起家,从异族、异邦那里获得土地。历史教科书里更不会写一点,那就是华夏没有了分封之后,皇帝即为奴隶主的那一刻起,才是华夏大地陷入朝代循环的死局。
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写着“因为周天子只保留很小的一片直辖地,分封出去的诸侯壮大之后反噬”,只要是研究过历史的人就会知道教科书书写此类,又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的产物。分封的诸侯从异族、异邦拼死拼活得到了的土地,怎么去治理周王室在诸侯拼死奋斗的时候是干瞪眼看着,一丝丝的帮助都没有,怎么好意思去干涉?
正因为大多数诸侯国都是从异族、异邦那里掠夺土地和人口壮大,期间周王室起到的作用几乎是没有,这样一来各个诸侯前期或许还会毕恭毕敬地缴纳应该上缴赋税,时间一久来自祖辈的恩情(感情)淡化,又再加上周王室本身的羸弱不堪,谁都不会将周天子当回事了。
“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吕启一副想说什么又极力忍耐的模样,抿了抿嘴,低声说道:“父皇的分封有区别,本土只是以名誉和利益作为回报,并没有实际的管理权。”
“还没有确定呢!”吕议内心里有担忧也有郁闷,他对吕启说:“周王室经历了八百年,但是实际上王室对国家的控制只有不到二百年,其余的时间里王室只是一个‘招牌’,对国家没有实际的掌控力。”
吕议有担心的理由,他是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要是没有出现什么意外,他将会成为后续之君,登基之后名正言顺地管理帝国。他担忧的是自己那个老爹在搞的分封,特别担忧疆域会被进行分割成类似于有周一代那种零碎的状态。
不是没有可能啊!吕议不知道自家老爹到底是有什么毛病,要不是从一些行为上能看出身为穿越者的烙印,他真的很怀疑自家老爹到底是不是穿越者,怎么就不知道中央集权制度才是历史潮流,一直就想着利益均沾和分封?
吕启闷不吭声地看着表情不断变化的吕议。他知道帝国未来的走向,帝国初期的高速扩张产生了太多的问题了,有着多到难以想象的事情急切需要处理。而作为开国之君的第一代皇帝很明显在危机爆发前就察觉到端倪,对政治的框架不断尝试优化。
一个国家是不是稳定,能不能强盛,看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框架是不是合理,另外有一点还十分的重要,那就是被设立的框架能维持多久。
政治框架怎么来保证稳固性?首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没有人能够任意地改变政治框架!哪怕是想要做出改变,也不是由一个人来做出决定,该是经过多数人的商讨并取得社会的认可才来做出修改。
“其实……一个国家的统治阶层最应该重视的地方在于什么?”吕启是尽量在用引导的用词,他问吕议:“也许只要发现这一点,就能够得到答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