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精校版]

第609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巴勃罗今天穿得很是精神,他外面套着一件大红马甲,里面穿着白绸衬衣,荷叶边领口和袖口夸张地翻在外面。可惜,走了这一路,领口和袖口已经彻底被泥土弄得一塌糊涂。这让一向以浪子自诩的他,显得很不快乐。
这么艰难的行军,宁乡军居然能够不发出丝毫的喧哗,刘宇亮心中大慰,心中忍不住赞了一声。
不过他还是担心地问:“太初,路这么难行,只怕开到战场时士卒们已经没有力气了。”
孙元道:“阁老且放心,诸如此类的行军,我宁乡军往日间也不知道训练过多少次。若是连这点路也走不了,也不配做我大明朝的军人。时辰还早,估计还得等一个多时辰才能到地头。阁老年事已高,不妨先睡上一觉。”
刘宇亮身子本弱,瞌睡也多。听到这话,让扈从给自己盖上被子,笑道:“那好,老夫先迷瞪一下,说不定这一觉醒来,我已经进济南城了。”
“会的,一定会。”孙元的双目光散发着强大的自信,在火把的光线中闪闪发光。
……
“又是要钱要粮,这个洪亨九,吃了这么大的败仗,还好意思问朕要钱。”
在西苑的一间精舍之中,崇祯皇帝背着手,愤怒地在屋中转来转去。
天已经彻底黑了下去,崇祯皇帝身上穿着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道袍,疲惫的双目中满是颓丧和抑郁。他一张脸白得可怕,说话间,眉头不经意地耸动,露出几条深刻的抬头纹。
在灯光中,他的鬓角有几根银丝在闪着光,这个才四十出头的皇帝已经老得不象话了。
山东之战的战报已早已经送到御前,这一场组织已久,集整个北中国所有野战军团的大决战最后以高起潜和王允成的阵亡而告终。一个营的部队被成建制消灭,剩余各镇都损失惨重,皆缩回营寨,再不敢于敌交手。
用空前败绩四字来形容这一战也不为过。
可就在今天,洪承畴竟然好意思写折子问朝廷要钱。
“一败涂地,龟缩不前,难不成他洪老亨要眼睁睁地看着济南陷落吗?”崇祯也不记得自己已经多久没有睡觉了,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只要眼睛一闭上,那些如雪片一样飞来的折子就在眼前晃,若不尽快处置了,又如何睡得着。
于是,他就强提起精神,咬牙从床上爬起来视事。
崇祯皇帝并不知道,他如今这种情形在后世有一种非常贴切的形容——强迫症。
皇帝处于爆发当中,几个太监都吓得面容苍白,战战兢兢地侍侯在那里,垂首不敢发一言。
杨嗣昌却抬着头,目光炯炯地看着皇帝,一脸的坚定:“陛下,那么多军队聚在山东。几万人马,加上民夫丁壮,总数超过十万。见天要是要喝,如何能够不管?难不成不问不闻,任凭朝廷大军就因为乏粮为至大溃?我军虽然打得不顺,可元气尚在,洪老亨命部队紧守营寨也是对的,只要部队在,未来还是有机会的,总不可能就此放弃?”
“这么说来,还是要饷了?”崇祯皇帝站住了。
杨嗣昌大声说:“是,陛下。如此大战,从古到今,都没有出现过大军在外,朝廷不闻不问的奇事。若如此,将来还有谁肯为朝廷效力,为国家流血?建奴此次南侵,不外是打草谷,以度过未来几月的青黄不接的时日。这一战,我朝廷的既定方针是解济南之围,只要济南不陷落,就算是达成了,战略目标。济南城墙高厚,建奴一时难下。只要我军守住营盘不溃,建奴有了掣肘,必然无法全力攻城。这天已经热起来,建奴不耐热。而且春耕在即,他们也不可能长期呆在关内。否则,辽东就会起灾荒。只要我大明朝咬牙坚持,这一仗还是有可为的。”
“看来这一仗是打不赢的,只有一个拖字了得。”崇祯面上闪过愤怒之色:“洪亨九无能,这么多兵马竟然被人打得灰头土脸,还死了一个司礼监秉笔。朕每年上千万两白银的军饷,难不成都喂了狗?若人人都是宁乡军,朕又何必烦成如今这般模样?”
孙元所取得的战功自然随着前线的战报第一时间送到崇祯皇帝手头,当然,洪承畴因为被孙元弄得心中不快,只淡淡地写了一笔,说宁乡军骑兵和多铎遭遇,双方鏖战半天,互有死伤云云。
不过,别忘了,宁乡军可是刘宇亮钦差行辕所在。刘阁老也是一个能够直接上达天听的大人物,他的折子也一道送回北京。上面详细地描述了那一战的情形,说宁乡军斩首六百级,打得多铎主力大溃。
这算是这些日子里崇祯皇帝听的唯一的好消息,看到这份折子之后,崇祯皇帝热血沸腾,心中不禁想,若这大明朝的军队都是如宁乡军那样的虎贲,何愁建奴不灭。
听到皇帝又提起宁乡军,杨嗣昌心中略微有些不快。
宁乡军大将军孙元乃是卢象升的心腹干将,而卢建斗则是他杨嗣昌的政敌。
可以说,天雄军的全军覆没同他杨嗣昌有直接关系。老杨好歹也算是读书人出身,对于卢象升的死,潜意识中还是有些负罪感的。因此,他一直不承认卢象升已经阵亡的事实。
等到卢象升的尸体送到京城,朝廷要表彰和优恤他的时候,杨嗣昌又故意压着不办。
“陛下,据臣所知,孙元这一仗也算不得什么胜利。两军遭遇之后,因为雪大,厮杀一场之后,各自收兵回营。刘阁老的折子上说,宁乡军斩首六百,自损四百。依臣看来,自损四百应该不假,可斩首六百却颇多疑点,能有一百之数就算是非常了不起的。”
崇祯:“朕听说这个孙元是个粗鲁军汉,人也是直肠子,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在内心中,他已经将孙元定格成一个猛张飞似的人物。
杨嗣昌随侍崇祯多年,早已经摸透了这个皇帝的性格。
天子急功近利,为人操切,其实心智并不成熟。他若认定了的事,绝对不允许别人怀疑。他若爱你,你这人自是千好百好。若是恨你时,你却一文不值。
如今的孙元,已经简在帝心,自己就算说再多也是毫无用处。
第0538章 朕突然期待起来
杨嗣昌道:“陛下,六百比四百,无论怎么看,这一仗也是平分秋色。”
崇祯疲惫地笑了笑:“那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了。”
杨嗣昌也不再继续和皇帝争执下去:“陛下,洪承畴请发军饷一事,也不能不管,还请陛下定度。”
一说起钱,崇祯皇帝面上刚出现的一丝笑容就暗淡下去,他满心都是烦躁,声音大起来:“又是要钱,又是要钱。朕问兵部,兵部说没钱;问户部,户部也在喊穷。就连朕的禄米仓,不也是你杨嗣昌点头,都搬给陈新甲了吗?你们说穿了,就是向叫朕发内努,要让朕将体己银子掏出来。”
有明一朝,其实经济总量比起元时不知道要大上多少倍。尤其是江南地区,随着纺织业和水运物流业的极大发达,已经繁华得让前朝人无法想象,只有如此繁华的世界,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的土壤。
可问题是,明朝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尤其是官绅不用纳粮,不用服劳役,随着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加剧,明朝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显现,国穷民富。尤其是崇祯登基之后,被文官们一通忽悠,免去了所有的商业税和矿业税,国家财政已经处于崩溃边沿,特别是北方年年大灾,农民军遍地作乱的情况下,国库更是空虚得厉害。
就拿崇祯中后期国家该发给官员们的俸禄总计五百多万两白银,可就这样,依旧没办法凑够,只能不断拖延。如应该发给皇室的俸禄银子,有的已经欠了五六年了。
庞大的官员数量,庞大的皇族寄生团体已经变成了国家巨大的财政负担。
可即便国库空虚成这个样子,一旦国家有事需要用钱,官员们想的不是开源节流,而是让皇帝自掏腰包。好象这国家就是他崇祯一个人的国家,跟大家没有什么关系一样。
明朝的皇帝爱财是出了名的,之所以那么爱钱,归根结底,还不是穷。比如他崇祯皇帝,每餐不过三味,还都是素菜,身上的衣裳也非常破旧,节约到已经变态的地步。
听到皇帝这一声怒吼,杨嗣昌默默地将头低了下去。
良久,崇祯皇帝幽幽道:“朕登基以来,也就得继大宝那几天穿过新衣裳,这十多年以来,连间象样的亭台楼阁都没建过。朕已经一把年纪了,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临到老了,归隐林泉,也知道求田问舍,可国家如此,朕做不到啊!罢了,罢了,将朝廷明年给朕的内努预支出来,发到济南军前吧!”
杨嗣昌听皇帝说得悲伤,忍不住眼圈一红:“是,陛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