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精校版]

第1032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很好,稍息!”秦易:“副官刘春,你有什么问题吗?”
刘春:“报告长官,副将刘春不明白,你身为教导团的指挥官,为什么要亲临一线,亲自带兵?每天除了跑步、吃饭、睡觉,就是走队列、反复装填火药。这种事情虽然重要,可咱们做军官的,学习的应该是韬略。”
“副将刘春,我先回答你后面一个问题。什么叫韬略,嘿嘿,别以为敌人都是蠢货,也别以为所谓打仗就像是演义书上,设一个埋伏,水淹、火攻什么的,敌人就溃了败了。好象咱们做大将军的,只需要将《孙子兵法》什么的背个滚瓜烂熟,就能打胜仗。现在我告诉你,这就是一个屁!”
秦易:“怎么韬略,战略,其实说起来他娘的非常简单,你能看出来,敌人也能看出来。比如秦末项羽和章邯的背水一战,项羽知道只要打败了章邯,就算是歼灭了秦朝最后一支野战军团,就能轻易进关中。而章邯也知道自己不能败,一败,秦朝就灭亡了。可如果打败项羽军,各地义军就会丧胆,传檄可定。这就是战略,任何人都能看出这一点。”
“像这种几十万人马的大会战,从开头到结束,为期十天半月都算是短的。战场铺出去,上百里,双方都派出成百上千的探马,方圆几百里内的态势对敌我双方都是几乎透明,这个时候还谈个屁的计略?反正一句话,冲上去,大家拿人命来扛,拼的是谁的士兵谁跟勇猛,谁更不怕死,谁更会杀人。”
“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平日间训练。”
“剽悍的士卒不是天生,人都是肉长的,谁都怕死。可你只要不停地训联不停的训练,用机械的手段折腾士兵,将他们训练得彻底麻木了,麻木到上了战场之后只知道听命行事,而不知道害怕为止。”
“有或者,让他们比畏惧死亡更畏惧军官的命令。让怎么平日间不断被军法处置,知道害怕,形成下意识的动作。”
“当然,这样训练士卒,在开始的时候难免让士兵不能接受,甚至哗变。可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士兵在训练的时候,你也参加同样的训练。比如你叫士兵跑两里路,你也跟着跑。你让士兵反复装填弹药,你也跟着反复做同样的动作,士兵们自然不会有任何怨言,反在内心中将你当成自己人。如果你比他们做得更好,士兵们对你就只有佩服了。”
“否则,若你在一边起骑着马逍逍遥遥地看热闹,士兵们一定会以为你是故意折磨他们取乐,上了战场,不打你黑枪才怪。”
“没错,你一个军官,如果不能与他们同甘共苦,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又凭什么叫他们心服?”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话,秦易依旧是气息平稳,凛然道:“这就是我们宁乡军的练兵之道,就是这么简单。一个合格的士兵,并不需要他多强壮,武艺有多高强。只要上了战场,能够不折不扣执行军官的命令,畏惧军法甚于畏惧死亡,那他就是无敌虎贲。副官刘春,我的回答你可满意?”
刘春一个立正:“报告长官,刘春今日带来一百一十六名手下,都是不成器的废物。他们也想做无敌虎贲,他们也想成为天下第一军的勇士,请长官整训。”
秦易:“就我个人而言没有任何问题,不过,此事还得禀告颖川侯。副官刘春,你下去等消息吧!”
“是,多谢长官!”刘春大声说。
……
不几日,孙元的回信以飞鸽传书的方式带到镇江,上面只有一个字的批示:准!
第0898章 革故鼎新之举
“黄兄,公务员考试准备得如何了,一共有多少生员报名参考?”孙元不想在以军功授田一事上同黄佑继续深入交谈下去,就将话题扯在即将开始的公务员考试上面。
如今的宁乡军成军已经十年,最早跟着自己的那一批人,如蒋武、温老三等人都已成家立业,儿女成群。靠着以前打仗的犒赏他们的日子还算过得不错,可如果将来天下太平,单靠俸禄,他们未必能够维持如今这种体面的生活。
一个团体,虽然不能没有理想,可单考理想主义却是无法长期维持。现在是明朝,是封建时代,人性都是自私的,需要用实际的利益喂养。孙元不认为就目前的时代,自己能够建立起一支基于主义和意思形态的现代军队。所以,走北洋的道路或许是他唯一的选择。就算自己不愿意,将来宁乡军也会走这么一条路。
即便宁乡军不走,高杰、黄得功、刘泽清他们也会走。
这是现实,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黄佑这人有点理想主义,很多时候看问题有点脱离现实。他是一个古代文人,骨子里信奉的还是君君臣臣那一套,不像傅山这个专攻下三路的阴谋家。
听孙元问起公务员考试的问题,黄佑回答道:“已经准备好了,就在本月九日举行。考场就设在通州,想来考生都已经到齐了。”
“这次我镇一共要招募一百多名官员,考生一旦中式,就立即授予官职。遵总兵官之命,为了尽可能地招募人才,在这一百多名额之外,我镇另外还要招收几十名官员充实进军镇各级衙门。就算安置不了,也要招,以方便北伐收复失地时接收当地政权。今次公务员考试就是要定下制度,以此为常例,每三年招募一次。”
孙元点头:“我大明朝政治的最大问题是皇权不下县,也就是说,朝廷政令最多下达到县一级。至于地方上,则由士绅管理。也就是说,乡里一旦有事,只要不是重罪,宗族族长就能自行裁决。如此一来,朝廷法令对于地方形同虚设,甚至还比不上族长的一句话。所以,如此一来,普通百姓眼睛里只有宗族,而没有国家和民族认同。”
“一旦外敌入侵,或者内乱,不到敌人将屠杀架到自己脖子上,对于百姓来说不过是县衙门里换了一个县官,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另外,世人一说起崇祯朝的旧事,检讨得士,都认为北京之所以陷落,崇祯天子之所以殉国,那是因为中央财政破产,朝廷拿不出一文钱军饷,对于步入深渊的内患束手无策。究起原因,除了天灾,还有就是官太多。”
黄佑听了孙元这话,点点头:“我觉得这是重要原因之一,据我所知,我大明朝在万历年之前,每年太仓的数字不过是白银三百万两。到崇祯年后期,竟膨胀到千万两之巨。朝廷的负担实在太重,官实在太多了,确实到了必须削减的时候。”所谓太仓银就是国家每年应该发给官员们的俸禄。
孙元哈哈一笑:“黄兄,某恰恰以为我大明朝的官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崇祯末期这么多太仓银支出的原因,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为尊者讳,就不讨论了。其实,如果天下太平,几百万两白银的俸禄银子支出国家轻易就能承受了。如今,一个县衙门,国家需要承担的俸禄支初不过是一个县令一个县丞。可下面的六房相关人等、衙役和平日派差的夫子这些人的薪水又从哪里来,不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外是朝廷给一点,官员自筹一点。不但是暗箱操作,反让胥吏们把持地方政务,将官员架空了。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也是皇权不下县的重要原因。我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潜规则打破,将吏也变成流官。此法只需实行十年,朝廷的政令也将通达到乡里任何一个角落。”
“某知道黄兄和很多人都对我扬州镇试点的这场公务员考试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在和朝廷打对台戏,是一场闹剧。可谁又知道某此中的深意,某这是在试点,在替朝廷试一试这条路能否走通啊!”
孙元说到这里,心中突然有些得意了。
其实,这其中他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没有说明:就是要尽可能地打击士绅在民间的势力,打击族权,而这些却是东林最可依仗的力量。
孙元就是要在自己的境内掘了东林,甚至士大夫的根基。
听孙元将话说得如此之细,黄佑皱起眉头想了半天,这才舒展开来。他站起身,一施礼:“总兵官此举乃是革故鼎新,目光长远,黄佑佩服之极。”
“黄兄谬赞了。”孙元忙将他扶起,没错,这已经有点革命的味道了。如果以后在全国推广下去,整个社会形态将发生不小的变化。
黄佑这才又说起公务员考试一事:“太初,其实对于你这次考试,士林还是非常抵制的。尤其是在泰州,书生们已经将你当成傻逼了。毕竟,你动摇的是我朝已经实行了两百多年的科举体制。不但如此,书生们还到处串联,希望大家不要参加这场考试。又放出话来,谁若参加这场考试,那就是士林的公敌。”
“在下也是无奈,这一两个月以来到处奔走,和士子门谈话,可四下碰壁,吃了不少闭门羹。”黄佑说到这里,满面都是苦涩:“若非是看到殉国的卢督师面子上,看到黄佑当年还算是为国家立过功劳,只怕早已经被泰州士子们打死了。”
孙元吃了一惊:“这么严重?”
黄佑“太初,你猜,泰州有多少秀才报名参考?”
孙元:“多少?”
黄佑:“不过区区十人。”
“啊!”孙元吓了一跳,喃喃道:“难不成连名额都报不满,要变成一场笑话?这次说不好我孙某人要大大地丢脸。”
黄佑:“谁说不是了,正因为这样。这阵子,我就如老媒婆一样到处劝人考试,到今日,总算凑够了两百来考生,让这次考试不至于冷场。”
看到黄佑一脸的疲惫,孙元:“黄兄辛苦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