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战,孙元的目标是要彻底干净地将清军所有的野战军团留在江淮之间,一举平定困绕明朝百年的建奴边患。
可如果高杰部覆灭,要想在江淮之间形成一个大包围,已经没有可能。
高杰一死,徐州方向必然出现一个大缺口。到时候多铎就算战斗不利。也可从容地沿徐州、归德一线去河南,或者索性渡过黄河去山东、回河北。
到时候,孙元也只能徒呼奈何。
当然,这是明军北伐无法实施的前提下防守反击。
实际上,孙元正打算主动出兵北伐。
高杰等其他江北三镇虽然不能打,可用来辅两翼宁乡军,保护漫长运输线的安全还是很得力的。
而且,宁乡军现在有一半是新兵。战斗力究竟如何,孙元心中也是没底子。高杰部好歹也是一支能打仗的部队啊!
孙元作为一个军史发烧友,对高杰之死这段历史自然是非常清楚的。不过,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也不放在心上。
一是,这片历史因为自己的出现已经发生改变。比如弘光皇帝应该五月十五日登基为帝的,结果拖延到了十月十五。
而自己杀了刘良佐,成为江北四镇最大的军阀。
就算明朝决定北伐,无论有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让宁乡军参与。
如果史可法决定经略河南,孙元自然会先高杰一步出兵归德,占领开封的。
早已经只到许定国和建奴眉来眼去,孙元到时候自然不会有任何废话,直接就派人将其拿下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史可法竟然不告诉孙元,就抢先一步跑到徐州坐镇,并命令秦军入豫。
如此一来,高杰就会如真实历史上那样死在睢州的。
看到孙元面色大变,傅山问:“太初,怎么了?”
孙元:“史可法这次北征实在太仓促,怎么不通知我就让高杰单独出兵了?”
傅山笑道:“史阁部知道命令不同太初你,索性也不费那个精神了。倒是他自从去了高杰军之后,好象已经争取到了高英吾。高杰对太初你本就有戒心,索性就倒向了东林。”
孙元:“北伐一事何等重要,自然是要集中我大明朝所有的力量,毕其功于一役。他所是命令我宁乡军北上,这等军国大事,难道我孙元会抗令不从?”
“史阁部若是命太初你北伐,又如何替东林板回局面。这几月一来,东林已经被马阁老逼得山穷水尽了,急需一场大捷啊!”傅山突然说。
第0900章 党争第一波
傅山此言说得正是这两个月以来朝中激烈的党争。
到如今,当初的以马士英为首的拥福派和东林党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事情发端于史可法北上督师,史宪之在崇祯年间其实也不算是声望卓著之人,在东林中也算不得什么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军事才华还是政才,其实都比不上东林的几个党魁溃。如今之所以成为东林领袖,那是因为他是南京兵部尚书。
在以前,南京虽然和北京一样设置了一整套中央机关,可无职无权,就一纯粹的养老机构,南京一任军政事都掌握在兵部尚书史可法和留守太监卢九德手中。
正因为这个职位实在太重要了,所以,百官南渡之后,史可法就摇身一变成为百官之首。后来有成为弘光朝的内阁首辅。
毕竟执掌握南京军政多年,若有他在南京坐镇,又是内阁元首,拥福派众人行事就要顾虑许多。
大约也是意识到着一点,马士英拿着史可法当初写给自己的私信去见弘光皇帝。
弘光暴怒,第二日就命史可法北上督师,将之赶出了朝廷。
史可法一走,拥福派立即寻找机会准备发动。
机会很快就来了,不久,吏部尚书张慎言上折子说:“北来诸臣虽屈膝腼颜,事或胁从,情非委顺。如能自拔南来,酌定用之之法。”
意思是说,当初北京陷落的时候,很多文官都落到李自成之手,逼不得以投降保命。如果他们真的有心南来,朝廷当不问过往,依旧重用。
老张这道折子其实还是有点私心的,毕竟当年崇祯朝的文官们大多是东林之人。如今他们因为有投降李闯这件脏事,被南明小朝廷除了官籍,没个着落。
但毕竟是东林一脉,很多人还是非常有能力的。如果能够恢复他们的官籍,引进弘光新朝,也可壮大东林势力。
当即,张慎言就向弘光举荐吴甡。
吴甡可是个厉害角色,他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当了几十年官,从一个小小的知县干起,直到陕西巡抚、山西巡抚、河南巡抚,简直就是历任封疆。在崇祯十五年的还是还做过一任东阁大学士,在内阁任次辅。
弘光帝同意,传旨召见吴甡,赦其罪。
这下就捅了拥福派的马蜂窝。这个吴甡可不是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这样的书生。他的职位又高,如果入朝,内阁中说不好会有他一个位置。
对上这种狠角色,拥福派人人心中犯怵,决定不惜一切,阻挠。
十月二十三日早朝毕,众朝臣刚欲散朝,诚意伯刘孔昭突然带着一众勋臣站了出来,大呼道:“大小九卿科道暂且勿走,朝中出了奸臣,危及国家社稷,必须赶快铲除。”
他是马士英手下的一门大炮,战斗力暴表。
群臣正不知所云,刘孔昭突然指着左班大臣张慎言道:“此人就是张慎言。”
群臣更加惊讶。刘孔昭接着便指着张慎言大骂道:“雪耻除凶,防江防河,举朝臣子全副精神宜注于此。乃今日讲推官,明日讲升官。排忽武臣,专选文臣,结党行私。所荐吴甡、郑三俊,有悖成宪,真奸臣也。”叱咤声彻御座。
张慎言知道这个刘孔诏是个大炮,你越理他他越来劲,索性站在那里一言不发,置之不理。
东林当人给事中罗万象跳出来:“张慎言生平具在,事出草创,或有不明,不可谓有私也。吴甡素有清望,安得指为奸邪?”
大学士高弘图厉声说道:“冢臣自有本末,何遽殿争?”
弘光帝先愣了半晌,闻言这才回过神来,道:“文武各官宜和衷,且勿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