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今都糟糕成这样,半壁江山沦陷,千万百姓死于兵灾和饥荒,若凡事都要考问良心,估计这天底下所有的官员都要自杀赎罪了。
东林党人最讨厌的地方就是,一遇到有人和自己意见不合,就当成敌人上纲上线,来一场触及灵魂的审判。
如今形势都已经恶劣成这样,孙元也没兴趣和史可法争论,只淡淡道:“阁部,我手头的兵马暂时不能动,对于守住扬州,击退建多铎部,在下还是有信心的。多铎,某手下败将,不值一提。不过,打败了他有如何,多铎退回京畿南,过得一年再次南下,江北百姓不又要受一遍罪。或许,朝野有很多人都幻想着我大明朝和建奴划江而治,重现北宋初年旧事。可惜啊,不思进取的结果,最后是靖康之耻。”
“某却不以为然,依孙元看来,这次建奴主力齐来,正是一件好事,正可聚而歼之,一举剿灭困绕我大明朝几十年的外患。当年济南之战的时候,某就有这种想法,可惜关宁军不出力,致使建奴从天津卫北返回,从容回师东北。”
孙元站起身来,走到挂在墙壁上的那张巨大的舆图前,用手指着扬州,道:“某有个想法,却不知道阁部和各位将军意下如何。我军放弃泗州,吸引多铎主力进攻扬州,将建奴牢牢地钉在扬州城下。然后,我宁乡军从泰州、高邮由东往西;秦军由南而北;黄得功庐凤军由西向东,三路大军形成一个大包围的趋势,包多铎的饺子。至于北面的泗州,乃是水乡泽国,建奴虽然很轻易拿下泗州南下,可要想从容北逃,却不是那么容易的。”
聚歼建奴多铎主力这个设想甚是惊人,有宁乡军在,以孙元手下那不逊色于建奴的战斗力,或许还真有可能,这个诱惑是如此巨大,竟叫人无法拒绝。
确实,建奴人不多,死一个少一个。多铎这次带了八万人马过来,扣除汉军和辅兵,真正八旗兵丁也就一两万。如果能够将其尽数留在扬州,一下子就消灭了满清三成以上的兵力,对敌人而言,那是不可承受的损失。
若真成了,意义可以同战国长平之战,白起将赵国五十万降卒尽数坑杀,消灭了赵国所有青壮,使赵国再也不能对秦国的统一之路造成威胁相比。
对于人口众多,如同庞然大物一样的明朝来说,损失几万青壮根本就不算什么,这些年每年因为天灾饿死的壮丁都是这个数字的十倍。但满清人口实在太少,几万人足以让他们因为失血过多而虚弱下去。
战争,尤其是僵持不下的国战,很多时候打的就是综合国力,人口乃是综合国力中的第一要素。大家都这么耗着,直到一方将一代青年人打光为止。
底下众人顿时小声的喧哗起来。
第0986章 事情在朝好的一方面转化
这种全歼建奴多铎部的诱惑是巨大的,当然,这件功勋也只有孙元能够吞得下去,世界上也只有一支宁乡军。大伙儿的自知之明还是有的,却明白自家的部队真拉上战场,说不好就是炮灰的命,对上建奴死得不知道何等难看。
即便是一向桀骜的高杰,在河南被豪格两千正蓝旗士卒打得满地找牙之后,对敌人也有些信心不足。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所以,大家都将希望寄托在孙元身上。对于史可法所言,让所有部队开去泗州和建奴决战之议,都是心中不愿。
孙元让大家只需要将扬州守话的话,正合了他们的心意。能够不去打仗死人,自然最好不好。如果孙元的计划正的大获全功,他吃肉,大家分点汤汤水水,也不错啊!
于是,就有人率先站出来,对孙元的计划大声叫好。
既然有人开口,其他人也都附和着对孙元的战略一通猛赞,直将孙元夸成孙吴在世,将他所提议的诱敌于扬州城下,聚而歼之的计划比拟成楚汉争霸的垓下十面埋伏。
这倒让孙元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内心中他也知道放弃泗州,其实并不是算是什么不得了的计划。他之所以不肯去守泗州,其实还是不肯让自己所领的扬州镇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使得自己实力受损失。将祸水引去扬州,乃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可想,一旦多铎前来,扬州百姓必须是要吃苦的,却也顾不得那许多了。
说到最后,就两担负守卫扬州城重任的陈潜夫和忠贯营的总兵刘肇基和何刚也同意孙元的意见,觉得还是不出兵泗州为好。
越其杰和陈潜夫前番随孙元一道回南京告史可法的状,顺便向朝廷解释丢失豫东和徐州之事。越其杰乃是马士英亲信,朝中有人,就被朝廷派去没有战火的广州任职,算是得了个美差。至于陈潜夫,因为没有背景,就打发回去继续当他的河南巡按。陈大人也是没有办法,只能来扬州,回到河南军中。
他这次告了史可法的状,如今又落到人家手头,内心中也是忐忑,也不知道史阁老会如何整治自己。
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史可法不但没有收拾陈大人,反将其收归帐下,说是陈潜夫有一定的带兵经验,是个人才,若不用,可惜了。
不得不说,史可法这人虽然才具有限,可对于进士出身的文官却心胸颇大,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如果换成孙元,史阁老才不会如此重用呢!
史可法本就是一个不懂军事,又没有什么主张之人,见手下的知兵之人都纷纷出言反对去守泗州,也觉得孙元和诸将的话有道理。
微微颔首:“东奴势大,士气正盛,此番南来,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倒也符合兵法,就放弃泗州好了。”这个时候,他也不再提“难不成依颖川侯的意思,就眼睁睁看着泗州陷落,百姓成为建奴的刀下亡魂而不管了?如果真有百姓死在敌人屠刀之下,颖川侯可安心?”
不过,他还是道:“淮、泗、凤阳、徐州、豫东各路退下来的兵马还在路上,需去接应。淮河以北乱成一团,本督的命令无法传达。无法接出诸路败军,老夫心中不安,无论如何,还得亲自去泗州一趟。各位将军,谁愿意同某走一遭?”
听到他的话,众人都吓了一跳,开玩笑,多铎的大军鬼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杀到泗州,这个时候去那里不是送死吗?而且,兵荒马乱的,要想接应这么多路兵马回扬州,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于是,所有人都将头偷偷地低了下去,装着没有听到,生怕和史可的目光碰在一起。
如此一来,在座各人中,也只有史可法、孙元、淮扬总督卫胤文和高杰抬着头。
卫胤文是文官,又要负责派差派夫修葺扬州城防,这事还轮不到他。至于高杰,又要在瓜州统兵,也走不了。
如此一来,孙元高昂着头,倒有点自动请缨的味道。
史可法就道:“颖川侯在军中威望卓著,手上也有一支机动骑兵,如此,就同老夫一道去泗州吧!”
孙元一是没有办法,二是也想亲眼看看如今的建奴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手下全是骑兵,也不用担心出意外,就点了点头:“首辅,我手下的金雕营正好驻扎在扬州城外万寿镇,愿往。”
有孙元出头担负这个困难的任务,大家都同时松了一口气。
散会之后,孙元又和史可法谈了一次,问这次去泗州需要接回哪些部队。
史可法回答说,除了徐州和河南退下来的一部分秦军之外,还又十几支大大小小的部队。比如邳宿道应廷吉的部队、甘肃镇总兵李棲凤和监军道高歧凤军、陕西榆林镇张天禄、张天福部、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的川军一部、泗州守军……板着手指数下来,两只手掌竟不够用了。
这些队伍除了江北的地方军和乡勇之外,还有这一年以来陆续从北方退到江北的明军。这些军队和江北四镇一样,主力战军虽然不多,可拖家带口,人数却是不少。
比如,甘肃镇总兵李棲凤和监军道高歧凤手上虽然只有四千人马,可家小军属和军户加一起却有五六万之巨。
这些人马如果不接回扬州,说不定就要落到建奴手头,搞不好这些没有节操的明军都会投降建奴,成为进攻南明的急先锋。
孙元听到有这么军队需要接应,吃惊的同时又道:“阁老,形势已然紧迫,要想尽数将他们接回,已没有可能,而且也来不及。”
史可法叹息道:“能接多少接多少,尽人事听天命。我扬州兵力不足,能用之兵秦军、宁乡军、河南军加一起不过四万,建奴多铎则有八万。我们能够多一个兵,也多一分力量。如果庐凤军能够留在江北就好了。”
当然,这话也就是说说罢了。
左良玉突然杀向南京,那是直接对弘光皇帝的帝位发起挑战。朝廷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不断督促各地兵马去镇压左部叛乱,以至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在清军南侵,左良玉又顺江内犯的形势下,弘光帝曾经召对群臣,商讨对策。刑部侍郎姚思孝、御史乔可聘、成友谦说:“左良玉稍缓,北尤急,乞无撤江北兵马,固守淮、扬,控扼颖、寿。”弘光帝也认为江北兵马不宜调离汛地太多,回答道:“黄得功兵还宜留江北防守。”马士英惟恐左兵至京,自己身家性命难保,气急败坏地指着姚思孝等人大骂:“尔辈东林,犹借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臣已调得功兵过江南矣。宁死北,无死逆。”
马士英甚至还要调扬州城中守军和河南军过江征讨左良玉,不过,史可法是首辅和他又是政敌,直接顶了回去。
至于孙元,更是不尿马士英那壶。
如今马士英权倾朝野,也就孙元和史可法可以无视。也因为这两人的关系,江北局势这才不至于因为兵马抽调一空,而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孙元又点头:“首辅说得是,能接回一人算一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