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刀盾手之前甚至还扎了一排拒马。
此刻,王铎就坐在一顶小帐篷里,一边同前面的罗全有说着话,一边侍侯着红泥小火炉,悠悠品茗。茶是今年的太平猴魁,茶具乃是景德镇所产细瓷。这些都是宁乡军后勤的标准配备,他有些吃惊,孙元手下的给养竟然好到这等程度了,使的是如此好的茶叶和茶具?
有一个侍卫笑着回答说茶具是方惟将军特意为阁老准备的,说是王相你失血过多,需要补充大量水分。而且,阁老又是个讲究之人,所用器具自然应该最好的。
“如此,就多谢方将军了。”王铎微微颔首,算是领了方惟的情。
那个侍卫又道:“军中补给品有几个原则。”
王铎问:“什么原则。”
“一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士卒补充必要的体力,所有,食物都以大油大荤、重口味为主,比如午餐肉;二是价格便宜,便于储存。比如这种太平猴魁,因为是绿茶,无论你如何密封,三两个月之后色香味尽失。因此,陆军那边多用的是茶砖。”
王铎好奇:“海军怎么用绿茶?”
侍卫笑了笑:“大洋之上一飘就是两三个月,根本就见不到素菜果子,不喝绿茶浑身就不得劲,还会生病。如果后勤敢送茶砖过来,就不怕被士卒打黑枪吗?海军花钱,其实就体现在这些东西上面。”
老王忙了一夜,香汤入喉,只感觉无比爽快,就连背上的箭伤也不那么疼了:“这才是当朝阁老出征应该有的气派,这才是谈笑杀敌,运筹帷幄啊!”他心中想。
唯一叫他不满的是屁股下的那口小箱子实在塥肉,坐得久了,尾椎骨都麻木了。
这可是他在此战中斩获的最有价值的战利品,没错,里面装的是尚可喜的脑袋。
当时,有士兵来禀告说经过审讯得知尚可喜已经被陆战队击毙之后,不但王铎,就连罗全友也是满面惊喜。
去核实此事时,王铎心中就打起了小九九。自己若要想在军功上压朱大典一头,就得将尚可喜的脑袋据为己有。据他从方惟口中得知,大胜关之战明军虽然获得了一场空前胜利,斩首无数,可并没有俘虏或者杀死一个有分量的敌将。
要说起有分量的敌将,这天门山上,除了阿济格就是吴三桂和尚可喜了,这两个大汉奸可是伪清的王爷啊。如果能够将尚可喜的脑袋拿回南京,无论朱大典如何巧舌如簧,马士英如何一手遮天,这剿灭阿济格一战的首功就跑不掉。
他甚至还在想象,朱大典前头在满朝官员和天子面前弹劾自己,后脚自己就将尚可喜的脑袋进呈御览的情形,痛快,真是痛快啊!
不过,这么大一件功劳,要从宁乡军手中拿过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王铎则正琢磨着该如何向罗全有开口时,就发现好象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宁乡军好象没有砍下敌人头颅的习惯,只一个书记官模样人过来清点了一下敌人尸体的数目,在薄上计上一笔了事。不像其他明军,必须将敌人的脑袋收集在一起,送上去一层一层查验。
王铎忍不住好奇地问他们,不砍下敌人尸体上的脑袋,这军功究竟该如何计算?
那做书记官随意地应了一声:“咱们宁乡军,至少海军陆战队是不以斩首多少作为记功凭据的。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所有的功劳都靠的是集体的力量。而且,按照斩首记算军功有不少弊端,军队纪律好也就罢了。如果遇到其他明军,说不定会杀良冒功。”
王铎:“荒唐,不以斩首多少为记功凭据,如何能够服人。还有,集体计算军功难保不会有人混日子滥竽充数。”
不过,既然宁乡军不要敌人的头颅,倒是便宜了王铎。
他马上命人将尚可喜的脑袋砍下来,装进一口用来盛放茶叶的小木箱中。因为这玩意儿实在要紧,老王也顾不得害怕,直接带在身边,寸步不离。
正说着话,突然间大江之上的舰炮停了下来。
王铎忍不住跳了起来:“怎么不打了?”说完话,又重重地坐了下去,须臾也不肯离开屁股上的木箱。
没有舰炮,岂不是让阿济格有了喘息之机?
罗全有指着已经彻底被浓烟和烈火笼罩的天门上,笑道:“山上都已经被烧成那样了,阁老你觉得鞑子还有翻身的可能吗?”
第1164章 铁锁
阿济格之所以逃到天门上,那是因为此地是他东进南京时设置的一个补给点,山上堆放了大量的器械和粮秣。再加上此地地势险要,大胜关惨败之后,就带着残军来这里休整。
如今,山上已经被海军舰炮轰得燃成一片。至于地势,对于如同暴雨一般落下的长程炮弹而言,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王铎:“那怎么不打炮了?”
罗全有:“估计是炮弹已经打得差不多了,炮兵也累了。”想来也是,这么炮火覆盖,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几十万斤钢铁倾斜到敌人头上,对海军来说还是第一次。估计到现在,海军的弹药消耗得已经差不多了,大约还剩两个基数的炮弹,以应付不时之需。
“那如果建奴趁这个机会杀下来可如何是好?”
罗全有:“阁老你看,我军已经歼灭了清奴六七百人马。整个天门山上才多少人,七千顶天。这个世界了,除了我宁乡军,又有哪支部队能够减员一成,还能保持士气的?”说着他笑了笑:“建奴不下山还好,若来,那就是送死,也免得我还带兵上山清剿。”
王铎笑了笑:“也是,我们已经打退了建奴六七次进攻,再来得几次,他们就要被我军剿光了。”轰鸣的大炮持续了一个多两个时辰,突然停了下来,感觉静得厉害,甚至能够听到耳朵里血液流动的声音。
笑毕,突然间,他叹息一声,神情抑郁起来:“可惜了山上的铜佛寺和天门书院,如今却毁于战火之中。当年,老夫在这天门山上也住过一阵子……将来天下太平,老夫当奏明朝廷,请重建书院和寺院。”
罗全由不以为然:打仗靠的是钢铁和战士,书读得再多又顶得了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至于庙里的和尚,秃贼之中能有好人吗?老子可是拜三清的,依我看来,将天下的佛寺都铲了才好。
事实上,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山上确实已经被烧成一堆瓦砾。
海军也懒得费那个精神,派人将尸体掩埋之后就撤走了。
宁乡军一走,当地百姓就上山拣洋落,自然是什么也没弄到,倒是铁质实心炮弹遍地头上。扬州镇的钢铁质量非常好,这些炮弹正好用来打锄头和犁铧,几十年也没有用完。
至于重建天门书院和铜佛寺,老王也就是说说罢了,根本没有人愿意掏钱。
直到六十年后,已经进入暮年的孙元在偶然中听说天门上的建筑早在歼灭阿济格之战中毁于一旦,觉得可惜了,毕竟是两处古迹,怎么着也得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吧,就让女婿高元爵掏腰包,代表自己重建天门书院和铜佛寺,反正高侯有的是钱。他又是傅山的学生,好歹也是士林一脉,建书院给士子读书是他该做的事情。
侯爷夫人,也就是孙元的女儿可不是个好对付的人,直接跑去找王铎的后人,说当年轰炸天门山,王阁老可是总指挥,你们王家也给掏笔银子出来。
王家无奈,虽说他们家里也出了不少官员,可修建天门书院耗资巨大,他们也有些承受不起。没办法,只得摊派到门生头上。
此事搞得很是轰动,书院和佛寺建好之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典礼,南京六部官员和东南士林的名士都有出席,一时间传为美谈。
这却是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