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卢九德在密实中谈了将近半个时辰,卢公公带来的是皇帝的口喻。大概意思是,朝廷准备重设五军都督府,将天下兵马都收归中央。将来,国家一旦收复北京,平定国内内乱,将不设九边重镇,国防统一又五军都督府负责,以此避免唐末藩镇割据的情形重演。
所谓五军都督府是明朝开国初年,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都督府的总称﹐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
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凡武职世官、流官、土官之袭替、优养、优给等项﹐所属皆上报于府﹐府再转送兵部请选。选定后﹐经府下达都司卫所。首领官之选授和给由﹐皆由吏部。其它如武官诰敕、水陆步骑之操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之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移与相关机构会同处理﹐各府只有统兵权﹐调兵之权在兵部﹐每逢战事发生﹐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
简而言之,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这两个军事机关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可是,这个制度后面随着九边镇军权力逐步加大,渐渐地就流于虚设,最后被彻底裁撤,各军都督一职也变为加衔,比如山东总兵官刘春现在就是左都督。
卢九德的说传达的皇帝密旨的大概意思是,准备恢复土木堡之前勋贵领军的旧制,而这一机构,他准备让刘孔诏和汤于文主持。
不过,要设五军都督府,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军事机关,必须有一支可靠的能打仗的部队。说句实在话,刘孔诏和马鸾的军队实在是太烂了,根本就个个鸡勒。如果以此为基础重建,最后只可能是一场笑话。
而且,这事动的是各大军镇的蛋糕,必然受到各镇的强力反对,没有军队,朝廷根本就顶不住,说不好又将是一场大乱。桂王和潞王还好好活着呢,军阀们要换马,只需直接带军过江就是,到时候谁抵挡得住。
因此,想来想去,只能看看能不能从宁乡军那里挖点人马过来。
卢酒德说,听闻孙元手下第一大将骑兵军统领汤问行是信国公府的子弟,汤于文的弟弟,看汤于文能不能过江一趟,把他给争取过来。
骑兵乃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兵种,据说孙元的骑兵军有战马万匹,精壮士卒五千。再加上五六千辅兵马弁,可谓是宁乡军精华中的精华。有此一万多铁骑在手,陛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最后,卢九德一揖到地,诚挚地说:“信国公,我大明,陛下就拜托你了。”
说句实在话,汤于文觉得,皇帝此举可谓英明。
其实,明朝自土木堡之后,军制就出了大问题。明朝开国初期,对于王族和勋贵一向存有戒备之心,不断削弱他们的职权。到最后,索性将他们都养起来,不许参政。在朝廷看来,文官和武将就算想造反,因为没有任何影响力,也兴不起什么风浪。却不想,自崇祯年以来,国家内忧外患不断,战火连天,流民遍地。最后的结果是,各大军镇势力膨胀,已成割据之势。
事实证明,外人是靠不住的。
朝廷所能信任的,还只有勋贵,毕竟他们才是自己人啊!
汤于文心中所想的就是如何恢复先祖的荣光,重振信国公府。听到天子将如此大任托付给自己,激动得浑身直颤,当下就应道:“请陛下放心,臣汤于文此去京畿,必然将骑兵军带回来,即便是粉身碎骨,也再所不惜。”
说粉身碎骨也谈不上,在他看来,自己是兄长,汤问行不过是庶出,到时候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
汤问行敢不答应吗,还反了他?
第1341章 我管你是谁
君臣父子,师生兄弟,长幼有序乃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长兄当父。
也就是说父亲去世之后,兄长在家中的角色就相当于父亲,乃是一家之长,所有的兄弟都必须听命行事,否则就是悖逆,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严重的时候,还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所以,汤于文丝毫不觉得从弟弟手头拿到骑兵军的军权有什么难度,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即便汤问行已经自立门户。可他一日姓汤,就得接受自己这个大家长的约束。
皇上此举英明啊,汤于文由衷地敬佩弘光这一决策。
有明一朝,除了开国时的太祖成祖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以后则多是皇帝和官员集团共同管理这个国家。皇帝就算想独裁,也是有心无力,没办法,国家实在太大了。
近的且不说了,即便是在秦朝,始皇帝独揽大权,每天所需要看的竹简就有上百斤,工作量极其浩繁。估计有些竹简秦王赢政也就随便扫一眼,提笔批示,根本就没有精力再做思考。这也是从汉朝开始,宰相权力日益坐大的原因。
明朝的人口和经济体量不知道比起秦汉时要大上多少倍,成祖之后,皇帝也没办法独揽大权,只能将权力分给手下的官员们,这才有所谓的“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不过,依汤于文看来,那些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其实同大明朝也没有任何渊源。真说起这国家,乃是先祖和太祖高皇帝一起打下来了,咱们勋贵才有权力和天子共治天下。实际上,这江山,归根结底是天子和咱们勋贵的,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懂得珍惜。
以勋贵领军才是未来的趋势,不信可以看看建奴,历次入寇时,统军大将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阿济格、准塔、岳托,谁不是贵族,可也没见建奴就起内乱了。就算朝堂之中有激烈的权力争斗吧,可人家却是越争越强盛。相反,咱们大清朝对勋贵和皇族诸多猜忌,都将大伙儿养成了一群废物,国家也这么衰败下去。
不得不说,弘光天子已经敏锐地认识的这一点,认识到谁才是真正值得信任的。是勋贵,而不是外镇的武夫。
汤于文也知道,这事自己若是做好,那就是为国家立下第一大功,将来在朝中的地位必将与刘孔昭比肩,甚至尤有过之。因为,自己手头捏着一支强大的军队,捏着孙元部的精华——骑兵军。
是的,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才是最犀利强悍的兵种,冲击力强,又有极好的机动行。
至少汤于文和同时代的所有人都这么认为。那是因为在同建奴将近三十年的战争中,在野战的时候,明军吃够了建州八旗铁骑的苦头。由此上溯到北宋,因为失去了北方产马地,强悍的北宋西军被对金战斗中被打得一败涂地。
这才有所谓的关宁铁骑的由来,想的就是以骑破骑。即便是李自成的闯军,在势力膨胀之后,第一时间也是大量招降明朝边军,组建骑兵集团。
而养活一支骑兵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一般来说,一个骑兵需要配两个马弁、辅兵,所需的供给足够养活七个以上步兵。
自家兄弟汤问行所率的这支骑兵有五千余主力战兵,一万多辅兵,已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野战军团。究其战斗力而谚,抵得上四万人马的步兵。这个力量只要掌握在朝廷手中,再加上宁乡军百战甲士强悍的战斗力,足可以震慑所有军镇。
不过,汤于文毕竟是一个古人,并不知道,其实要克制骑兵,并不一定要用骑兵。孙元在战场上就用步兵给过建奴很多次教训。
未来军事的发展趋势是大炮、长枪、火铳,是钢铁一般的纪律,是现代武器的火力投送。当然,骑兵还有几百年的施展舞台,但在战场上的作用会被逐渐削弱,直到机枪、坦克出现时,才会彻底退出战场。
宁乡军各兵种都是相互配合的,并没有谁是精华的说法。
一想到这么一支强大的骑兵即将成为自己囊中之物,汤于文心中就起了万丈波澜。他也可以想象,孙元在知道自己将他手中最可依仗的军队拉走时究竟是什么表情。
只怕到时候会恨自己入骨吧,反正迟早就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汤于文也懒得同孙元废话,甚至连孙元的中军老营也没进去,就借口要去见自己的兄弟汤问行,急冲冲地赶到赵州。至于宁乡军监军这个职司,也就是个幌子,汤于文也没当回事。
也因为这样,汤国公现在对于宁乡军究竟是什么模样还是一无所知。
这个时候,一进骑兵军的军营,他才起了好奇心,定睛四下看去。
不但是他,就连随汤于文一起来宁乡军的勋贵子弟们也都好奇地打量着骑兵军军营,口中叽叽喳喳地议论个不停,就好象是一群谷仓库中的麻雀。
“小侯爷,听说你家兄长在滁州大战的时候曾经进过军营,也不知道当时的宁乡军究竟如何?”
“小侯爷一说还请休要再提,是我家兄长继承了家中的爵位而不是我。当年,兄长在南京军军营的时候也见过孙太初一眼,那时间的孙太初不过是一个前户,貌不出众。听兄长说,他为人很是恭谦小心,还有些猥琐,惟恐得罪人一样。”
“哈哈,孙太初猥琐,这种说法还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