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精校版]

第1617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正在这个时候,傅山突然哈哈一笑:“刘总兵官这话问得是,所谓蛇无头不行,军中确实只能有一个声音。”
孙元眼睛一亮:如果傅山能够去密云担任总指挥自然是最好不过。这个老狐狸诡计多端,且威信极高,如果他去领军,倒也能镇住各军。
高杰和刘春也以为如此,同声道:“青主先生如果能够去主持大局自然最好不过。”
李举也微微颔首:“我朝鲜营惟青主先生马首是瞻。”
傅山笑嘻嘻地一拱手:“多谢二位将军,亲王和岛津先生抬爱,在下无德无能,怎么可担任此职?”他摆了摆手:“不过,密云我还是会去的。但这支偏师的统帅却不能是我。某推荐一个合适之人,也不知道曹国公和各位意下如何?”
孙元升心中好奇:“青主所说的这人究竟是谁?”
傅山站起身,走了出来:“君侯,各位,小公爷孙天经不是随父从征吗,可去领军。”这可是收复北京的关键一战,如果孙天经能够做统帅,那可是直接奠定了孙元继承人的身份。将来即便孙府中其他公子再出色,也撼动不了他的地位。
这个老狐狸作为世子党的魁首,在关键时刻终于走上前台,赤膊上阵了。
孙元抽了一口冷气:“一个小娃娃做统帅,荒唐,荒唐,某是不会同意的。”
还没等傅山说话,高杰和刘春同时叫起来:“如果是小公爷领军,我岂敢不服?况且,不是还有青主先生在吗?”
岛津一夫和李举也是同样的态度。
高杰和刘春看得明白,这天下迟早都是孙元的。而孙太经必然是未来的储君,如果能够在他麾下效力,那就是买了孙家两代人的恩宠,这种好事如果能够推辞。
刘春也知道,自己妹子虽然是孙元的正妻,可究在孙元那里受到的宠爱而言根本就比不过韶夫人。在军队中的力量,又如何比得上孙太经。宁乡军中上上下下都是朱夫人和朱玄水的人。妹子将来如何真要去争,那是取死之道。作为一个兄长,他只希望刘夏宁能够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真正说起争位,将来只怕是孙天经和孙天成之间的事情。无论怎么看,孙天成都是争不过孙天经的,而且孙元好象也没有这个想法。
至于岛津一夫和李举,在他们看来,能够和未来的两代君王搞好关系,对自己和国家也是大有好处的。
说到底,孙元是一个传统的人,儿子孙天经乃是嫡长子,将来自己的一切就让他继承好了,他也懒得费这个神。
看大家都是这个心思,孙元也是无奈,看来儿子孙天经去挂帅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只得道:“好吧,就让天经去挂个名字,一切都由青主你决策好了。”
“是,君侯。”傅山点了点头,接着道:“那我就当任不让,竭力辅佐小公爷,打好这一仗就是了,请黄先生继续部署。”
说完,他又退回自己的座位上。
黄佑也不想多议论孙元的家事,他也觉得孙元扶持嫡长子孙天经的做法是对的,这才符合礼制。
嫡长子孙天经将来若不能继承孙元的地盘和军队,不继承他的爵位,那才是岂有此理呢!
不过,黄先生是个实诚君子,却没想到,不但这些军阀,就连军中此刻都涌动着一股不能为人道的暗流:小公爷就算要继承,也要继承一个强大的帝国。
黄佑:“方才我的话还没有说完。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建奴压根儿就不想放弃北京,想与我们背城一战。如果那样,密云那边说不定根本就不会发生战斗。”
孙元:“这个可能也不能不计算在内。”
黄佑:“如果这样,建奴若出城与我主力决战,孙天经集团将由北向南进攻北京,分担主力的压力,乘虚拿下北京;如果建奴死守,则要参与合围敌军之任务。所以,此番各位将军去密云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是修葺两处关卡,二是准备攻城资材器械。”
“是!”
最后,孙元道:“就说的这里,各军下去之后准备一下即刻出发。”他站起身来:“诸君,今日一别,下次重逢,北京城里见。”
第1383章 傅山的教育
散会之后,傅山和黄佑立即下去忙碌。
孙元在节帐中将手头的事情处理完毕之后,喝了一口茶水,想了想,还是决定在孙天经集群开赴密云之前最后和儿子见上一面,说上几句话。
从扬州出发到现在,已经两个多月,父子二人朝夕相处,往日僵硬的关系总算得到了缓和。
次番乃是儿子第一次出征,头上还顶着一个统帅的名号。当然,他也不过是挂个头衔而已,实际上,统帅四路大军做战的最后决策者乃是傅山。高杰人如其名,还是人杰,刘春桀骜不驯,一头恶狼,也只有傅山这种老狐狸震得住他们。
最最要紧的是,四路大军开拔去密云的古北口和墙子岭之后。敌人放弃北京,还是死守北京。四路军队怎么防守,什么时候进攻北京,这其中的时机都要拿捏到恰到好处,一般人还真干不了。
儿子孙天经这次去密云,更多的不过是感受一下大战气氛,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就算完成任务。
孙元所不知道的是,傅山还有个不为人知的心思,就是老狐狸想让孙天经这个得意门生好好地刷刷声望。这一点,孙元根本就想不到,在他看来,儿子不过是一个小娃娃罢了。
……
此刻,在孙天经的大帐中,傅山做在他的面前,正拿起学生所作的一篇文章仔细地看着。
他抚摩着下颌一葱胡须,念道:“圣人以可知者为语乐官,而乐之理传矣……恩恩……有点意味了,夫子有正乐之意,故以语鲁太师曰:乐之在守宫者,其数多而难纪也,乐之在审者,其理微而可推也。夫乐之失传久矣,自吾论之,乐其可知也……咦,写得不错啊……尤其是这里,人心之理常村,一动一静,可以识美山之故焉。作得好!”
听到老师的夸奖,小公爷一脸的兴奋,却强自压抑下去,装出一副老成的模样:“师傅,学生难得受到如此夸奖,惭愧。还请师傅指导。”
学生眼睛里的得意,傅山如何看不出来。一般为人师者,遇到这种情形都会教训学士戒焦戒躁不可自得,说不定还会训斥上几句。不过,傅青主这几年越发地邪了,也不怎么在乎这世上的礼法。
所谓温良恭谦让,那不过是对普通读书人而言,对孙家的孩子不适用,对自己的学生不适用。
傅山哈哈一笑,将文章放下,道:“五日前,为师给了出了这个题目让你作文,一直没问。而且,你我师生军务繁忙,也顾不得这许多。想不到你竟然没有忘记此事。”
孙天经:“师傅交代下的事情,学生不敢忘记。此番北伐,能够日夜侍奉在恩师座前,得师傅耳提面命,机会难得,学生自然要抓紧了。”
“好。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子语鲁太师乐曰》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意思是,孔子鲁国的太师讲音乐,说,音乐大概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整齐盛大;随之,纯洁和谐;节奏明快,连续不断,以至完成。”傅山用手指敲了敲那篇文章,赞道:“南轩云:‘周衰乐废,虽声音亦失之。圣人因其义而得其所以为声音者,而乐可正也。’你这篇文章中太内地人心等语,既探其源,追逐段标出声气二义,尤见读书贯通。好得很啊,真想不到,你在八股时文上有这样的天分。”
南轩,南逢吉长子,陕西渭南人,字叔。明嘉靖进士。南轩刻苦学习,至老不倦。人称渭上先生,是明朝中期著名学者。其文章对嘉靖以后的科举文章影响甚大。
傅山感慨:“天经,如果再过得几年,以你的天分,考个秀才甚至举人功名当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再十年寒窗刻苦磨练,会试不说一甲,二甲之上必定有你的名字,当年张居正张白圭少年时也不过如此。曹国公府,正是聚天地所有的灵气于一地啊!”
听到傅山如此夸奖之后,孙天经毕竟是个少年人,一张脸激动得通红。实际上,这篇文章也不全是他所作。在拿到这个题目之后,他推敲了数日,又找李举李亲王和周仲英等人修改了几次,才最后定稿。倒是不是他有心作弊,不过是他一向有不服输的性子,做人做事都力求完美。若不能做到第一,自己那一道关口都过不去。
自己学生的性子,傅山自然是十分了解的。也知道,这种文章一个小孩子是根本写不出来。真从其他气理脉络来看,倒有几分李亲王的味道。
傅山也不说破,实际上他觉得对小孩子的教育,你首先应该鼓励,而不是打击。若是打击得狠了,一个不好,孩子一旦失去自信,不就废了吗,尤其是生在孙元这样的家庭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