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坦[精校版]

第47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秦振华见敲击的差不多了,然后,退出了程序,装模作样地捣鼓了一下,然后,开始启动程序了。
这个程序,早就调试出来了,当时是王晓强帮助捣鼓的,现在既然图纸是一模一样的,那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
现在做这些,只是为了避嫌啊,如果上来就运行,说不定会有人知道他在作弊了,提前就知道要加工什么,才能提前编写程序的。
机床转动了起来。
宋伟泽睁大了眼睛,定定地盯着机床看。
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最大的区别就是车刀的移动,一个是人来控制,一个是计算机来控制,人控制,需要的是老师傅的手艺,车一个正常的圆柱体好说,车一个特殊形状,那就看老师傅推动车刀运动的快慢,车刀进去的深浅等等了。
而数控机床,就简单了,只要编写好了程序,计算机来自动控制车刀就够了,说的似乎更简单一样,实际上难度程度大许多倍,如果控制不合适,程序有问题,加工出来的就是废品。
秦振华的车床,是最后一个开动起来的,就在所有人几乎都车出来了粗坯的时候,他还在噼里啪啦地敲键盘呢,现在,随着机床开动起来,他终于放松下来了,拍了拍两手:“好了,接下来,就等着看产品了。”
“你会编写数控的程序?”宋伟泽向秦振华问道。
“其实,控制车床,用单片机就够了,根本就不用这种计算机,实在是浪费啊。”秦振华没有回答对方的话,却是更巧妙地说明了自己的确是懂这东西,当年你们是暴殄天物,居然能够申请到这种大家伙。
单片机,就是一个单独的芯片,这个小小的芯片,就能够成为一个微型的计算机了,其实,当年他们也不是暴殄天物,因为当年压根就没法找到单片机啊,单片机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真正的工业上应用的51系列单片机,那要到八十年代初期才会遍地开花。
不过,这并不妨碍秦振华感叹,对工厂的研发室,秦振华是充满期待的,认为那里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给己方的技术装备搞革新的地方,但是,现在却让他大为失望,先是有人利用亲戚关系泄题,然后又有这个主任眼光高高在上,说自己是母猪上树,那么,现在就用绝对的实力来打脸好了。
宋伟泽的脸上的怒气又出现了,这家伙,就这么喜欢蹬鼻子上脸?现在别吹牛,先看看你这方式,可靠不可靠!
工件在车床上高速转动着,车刀在来回地运动,一条条的长长的细丝不断地被切割出来,里面的工件,渐渐成型。
“吆,这里的车床开动了?我看别的工位,都开始手工加工了。”就在这时,在整个场地上转了一圈的马盼山,在周学军的陪同下过来了。
于长虹进展是最快的,先加工出粗坯来,然后开始手工加工了,不能求快,他有信心当第一,还得精度够高才行,否则的话,造出来的零件不合格,那就白白浪费时间了。
当马盼山过去的时候,还夸了他两句,把他高兴坏了。
“就是,就这进度,还想当第一?”宋伟泽说道:“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小时了,还没下车床呢,再用其他工具精修,再用球面蜗杆滚刀的快速切削,至少还得四五个小时。”
说你母猪上树,冤枉你了?就这进度,还想当第一?
“好了!”就在这时,秦振华的车床转动的慢下来了,然后刹车咣咣地响了两声,工件停了下来。
“报告厂长,工件已经加工完毕,用时一小时零五分钟,请检查,维修车间,秦振华。”秦振华的声音洪亮,在四周的车床的嗡嗡声中,也传出去好远。
什么?加工完毕?怎么可能?
附近的几个工位上,老师傅们都在用惊讶的目光看着秦振华这边,而此时,宋伟泽已经开始批评他了:“好什么好,你这是半成品吧?”
“母猪上树,是可能的,只要母猪有脑子,它也可以用梯子上树,可以用滑轮组上树,甚至还可以用叉车上树。”秦振华说道:“现在,请检查!”
“果然,已经是加工成品了,仅仅用了一道工序就完成了!”此时,周学军愣住了,他看着车床上的工件,上面带着金属的光泽,无数的弯曲的弧线,相当的精致,虽然还没有用卡尺测量,但是直觉上,他认为肯定能达到要求。
一台数控机床,就完成了所有的加工工序,而且,还避免了来回更换夹具带来的误差!
“稍等,咱们测量一下!”宋伟泽黑着脸说道。
以前他们也曾经有过成功的惊喜,但是后来仔细测量,发现精度就是不达标,所以,现在哪怕是工件直接做好了,他也不会相信的。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再说。
第0059章 热胀冷缩
想要测量工件,一把游标卡尺就够用了,这种装置,可以达到0.02毫米的精度测量数据,而且用起来很简单,测直径,内径,长度深度都能用。
宋伟泽掏出来游标卡尺,就对着工件测起来了,虽然工件卡在了上面,但是不少的数据,比如螺杆的螺距,就已经能测量了。
“喂,这样的测量,会有误差的。”看着宋伟泽已经迫不及待地上手了,秦振华立刻就喊了一声,这还是研发室的主任呢,怎么就这几下子?
你难道不知道,一个基本的热胀冷缩原理吗?
加工的过程,就是摩擦,刀具切削,其实也是摩擦,所以,在加工的过程中,刀具和工件都会因为摩擦而发热,现在,刚刚加工完毕,这工件至少有几百度的高温,手直接接触的话,直接就烫起泡来了。
宋伟泽当然知道刚刚加工完毕的工件是不能直接上手的,所以他只打算用游标卡尺先测量几组数据,压根就不会用手触碰工件,但是,秦振华这样一说,却像是惊雷一样,将他给打醒了。
“你在切削的时候,已经考虑到热胀冷缩的效应了?”宋伟泽问道。
“当然啊,如果不考虑到刀具的这种摩擦效应,那制造出来的工件,废品率当然会大大提升了,毕竟,数控机床和咱们普通的机床不同,用它来加工,本来就是为了提高精度的,你不考虑热胀冷缩的效应,那加工的时候尺寸合适,等到冷却之后,尺寸就收缩了。”
“没错,当初就是这个原因!”宋伟泽恍然大悟,怪不得他们以前在研发这种数控机床的时候,怎么用都不达标,而且,误差很奇怪,有的时候高,有的时候低,出来的都是废品,结果只能是放弃了。
谁能想到,原来是这个因素在作怪,当初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稍稍地降低一下加工的尺寸,只要降低哪怕0.02毫米,等到冷了之后,收缩回来,就正好符合标准了。
当时他们反复调整车刀的精度,调整机床夹具的精度,就是没有想过要考虑热胀冷缩!
宋伟泽的这个表情,被秦振华看在眼里,也是感慨万千,以前的工人师傅们,主要是靠言传帮带,很少有扎实的理论基本功的,自己不是鄙视一线的生产工人,只是,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肯动脑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术啊。
这还是主管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呢,结果也是这种水准。
当然,这也是有其他原因的,工厂的研究室,主要人员来自一线员工,也有少数的上级分配下来的大学生,他们要么缺乏理论,要么缺乏实践,和真正的专门搞研发的专业的研究所,差距还是很大的。
“好了,现在差不多了。”秦振华说道:“测量吧。”
工件的加工升温快,降温同样也很快,现在差不多就能用手摸了。秦振华大度地将工件从夹具上拆下来,交给了宋伟泽。
测量吧!
等等,秦振华在干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