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坦[精校版]

第303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军火出口,向来是很政治利益挂钩的,西方的坦克,不可能出口给苏联的阵营,而己方呢?己方不需要什么政治利益,只要有人买,咱们就能卖,为了工厂活下去,什么不能干?
赵国栋的眼前亮起来了:“如果这么说的话,还是有机会卖出去的,看来,厂里是该讨论一下了,不过,这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卖坦克,不是说句话的事就能卖出去了,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想要促成一笔合同,没有个半年一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可以作为长远的目标考虑,而近期的目标,还是要找到其他的。
“是的,这是其中一个方向。”秦振华说道:“至于另一个方向,那还得从我们国内想办法,这次去部队,我发现了部队目前的装备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尤其是,他们缺少合适的战地抢修车。”
部队是够穷的,但是,这次战争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肯定是需要解决的,所以,从部队的嘴里,再多挖出五十辆,或者一百辆的订单来,完全没问题。
说起坦克的野外抢修,国内其实是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已经有了现成的73式坦克抢修车,但是,这种坦克抢修车的数量稀少,并没有成为坦克部队的标配,自己这次出去,在坦克团里,就没有看到这种坦克抢修车,而且,它的设计也相当落后,根本就不能满足需要。
“想要一款合格的战场抢修车,那就首先必须要有足够高的动力,能够把陷入沼泽的坦克拖出来。”秦振华开始把自己的设想说出来了:“其次,就是要有一部大型伸缩全液压吊车,那种手摇吊杆的落后装备,根本就不能提高效率。”
73式坦克抢修车,连个吊车都没有,需要的时候,就利用简单的滑轮组,支起来一个吊架,无比的简陋,甚至还不如己方开过去的老解放的随车吊呢。
部队在这方面的缺口是有的,这次战斗换来的经验教训,他们怎么能不上心呢?
当然,还有其他的设想,施救绞盘、刚性牵引装置、驻锄推土铲、机械式千斤顶、野外拆装工具等。
如果有这样一个大家伙,拖回那辆T-34来,也就相当的容易了。
“这种改装,只有我们一机厂能做到,我们利用一两个月的时间把它搞出来,主动推销给部队,让他们采购一批。”秦振华说道。
赵国栋郑重地点点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可以多一些订单,但是,哪怕是有这些,依旧还不够啊!”
一机厂是个大厂,秦振华说的这些订单,最多不过就是一两个月的产能而已,以后呢?
“还有,就是军转民了。”秦振华继续说道。
第0377章 军转民
“还是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也肯动脑子,我们这些人啊,都该多听一听年轻人的意见。”
厂务会上,第一次出现了秦振华的身影,已经是回来的第二天了,有关秦振华的各种提议,也开始在厂里讨论起来,其中,关系最大的,还是军转民。
前几年,黄、朱两位领导都曾经敲打过,国家要转型,要抓经济,一机厂这样的体量大的工厂,必须要提早做准备。
当时在所有人的眼里,或许这还仅仅是让大家有个危机意识,好好干,而现在,危机已经在慢慢地到来了。
在高峰时期,一机厂每个月就能生产一百辆以上的坦克,而现在呢?整年的任务都没有一百辆,虽然也在研发新坦克,但是,生产线的开工已经越来越少了。
对工人们来说,或许无所谓,不干活也照样有工资拿,反正亏的是国家,问题是如果时间长了,国家会眼睁睁地看着亏损吗?到时候,就会有人拿着刀过来了,先拿亏损最大的工厂开刀!
一机厂必须要自己想办法,这是摆在一机厂的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现在,马盼山主持会议,把秦振华叫过来一起参加,绝对是对他的重视了。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秦振华这次又立功了,还成了战斗英雄,可以说,秦振华以后的道路是一片坦途,进入工厂的领导层,那也是迟早的事,马盼山把秦振华叫过来,用意就更明显了。
代表厂里表态,支持秦振华,做他的坚定的后盾,然后,在工厂里搞军转民,增加项目,增加工厂的收入。
这样,搞成功了,马盼山是识人有功,搞砸了,黑锅就可以全部推给秦振华,让他承担失败的责任,这样,前路后路就都想好了。
至于秦振华,对马盼山的那点小九九,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一机厂的军转民,绝对是关系到今后发展的大事。
为了让一机厂有精力有资本继续造坦克,就必须要在军转民项目上,走出一条路来!
军转民,已经成为了一条必须的迫在眉睫的道路了。
不仅仅是一机厂,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军工厂,都是有这个考虑的,部队的订单降下来了,工厂的产能闲置了,如果自己不搞点事情做,那被国家关闭就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国家现在在抓经济发展了,能够一直看着军工厂当包袱?不停地亏损,向国家要钱补贴?
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搞军转民,谈何容易!
第一个大问题,就是项目,一机厂,是生产坦克的,转为民用,该生产什么?拖拉机吗?
拖拉机厂生产坦克很容易,反过来,坦克厂生产拖拉机,也很容易,尤其是履带式拖拉机,简直就是不费吹灰之力。
但是,问题是,这生产出来之后,能卖出去吗?
在以前的时候,工厂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一切都是国家统筹安排的,包括生产原料,到最终的产品销售,都是由国家大包大揽的。
现在就不同了,原料采购得自己来,生产出来得自己卖出去,仅仅这个渠道,那就是需要资金的,没有资金,怎么去推销,怎么去采购?
这些资金,还是小部分,更大的头则是转型需要的投入,你要生产拖拉机了,毕竟和坦克是有区别的,生产线要改动,这就得花钱,工人要掌握新的工艺流程,也要花钱,这个投资,谁来出?
成功了固然好说,失败了,那就是巨额的资金打水漂了,可以说,什么都不做,就等着上级来安排,消极一些,固然前景不乐观,但是在场的所有人,不会有什么失败的危险,如果大刀破斧地改动了,一旦失败了呢?
此时,坐在房间里面的所有人,都没有这个魄力,赵国栋即使是有想法,也不敢保证一定能成功。
“我听说了大家的考虑,首先,生产履带拖拉机,是绝对不靠谱的。”秦振华开始给大家分析起来了:“履带拖拉机,主要是用在大型农场里面的,油耗高,维护保养复杂,现在,国家已经开始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生产队的田地,已经分给了个人耕种,这种履带拖拉机的市场会很窄。至于轮式拖拉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一拖是老大,我们是竞争不过的。”
一拖,就是国家的第一拖拉机厂,从建国到现在,一直都在生产拖拉机,当然,也曾经生产过59坦克,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己方切入进去,风险很高。
当然,在内心深处,大家是一机厂,生产坦克的,和一拖去抢市场,感觉有些掉价。
“我们要生产的,就是现在还处于市场空白的,又有足够前景的民用装备,这个民用装备,最好又可以和军用装备互通,做到军民两用。”秦振华说道:“我相信,这样的产品,一定可以给我们淌出一条路来。”
“你就别卖关子了,赶紧说吧。”坐在下面的宋伟泽开口了。
说了半天,也没有进入正题。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发展起来,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物资的流通。”秦振华说道:“以后,运输市场一定会繁荣起来,所以,运输车辆的需求,在以后会越来越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