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坦[精校版]

第584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虽然在坦克设计所里面干了十几年,但是实际上,坦克设计所并没有什么成就,相反,一机厂这边的科研力量,却是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搞出来了这么多先进的型号,而祝老当总师,也是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那个秦振华,真是厉害,把祝老给忽悠过来搞外贸坦克了,三代坦克,如果祝老也来搞,那一定是能事半功倍的啊。
“是啊,祝老,咱们的123项目,需要您来主持。”穆桂金在那里也说道:“需要咱们坦克设计所,和坦克厂共同努力才行。”
123项目?
方显一直遮遮掩掩,倒是手下的人给说出来了,穆桂金早年原本就是一机厂的研发人员,后来才跳到了坦克设计所的,现在回到了这里,就像是回到了老家一样,心中是十分的高兴的。此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也没有啥可顾忌的,反正以后正式文件下来,一机厂是肯定要配合的。
以前,整个二代坦克,都是122坦克项目,从六十年代的三液样车开始,就是122坦克,后来,这个项目代号就一直流传下来了,成熟的80坦克,是1223坦克,正在试验的还有1224,1225等等试验样车,有的用德国发动机,有的用液力传动变速箱等等,各种设计都有,各种试验都在进行。共同构成了二代坦克项目。
而现在,要研发三代坦克了,计划中,是打算叫做123项目的。
“国家下定决心,要搞三代坦克,我们当然是支持的。”就在这时,一旁的赵国栋开口了:“不过,要带走祝老,我们可不同意,祝老是我们这里的顶梁柱,我们的风暴坦克,可离不开他的啊。”
一机厂当然不愿意放祝老走,研发三代坦克,可不是说句话的事情,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的努力才行呢,如果现在让祝老加入了123项目,那祝老手头的这些事情,谁来接手?
秦振华虽然很有能力,那也没有三头六臂,现在他正在为80坦克参加阅兵而奔走呢,这样的人才,一机厂是多多益善的。
赵国栋是不会放走祝老的。
“坦克设计所这几年,一直都在摸索T-72坦克,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祝老说道:“所以,我还是不掺和了吧。”
“不掺和?”听到了祝老的话,方显的脸色有些难看:“老祝,你不是一直都最喜欢玩炮吗?国家最大的地面武器项目,你居然不动心?我可不相信。”
祝老最大的特点,是经验丰富啊,在二代坦克上搞了这么多年,让他来挑大梁,绝对是有好处的。
他说的很对,直接测绘仿制T-72,绝对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己方的创新,必须要结合己方的实际情况,这点,祝老的经验无疑是相当丰富的。
秦振华?还是太年轻啊。
祝老笑了笑,转移了话题:“你们研究那辆T-72好几年了,我一直有个疑问,T-72坦克的驾驶室,设立在中间,那是为了什么?有什么好处?”
第0728章 驾驶室的布局
国内的坦克,那是从T-54A一脉相承过来的,尤其是最经典的三板三杆,包括二级行星转向机,都是得斯大林奖金的。以后很长时间,这些操纵件的结构和相对位置,国内的设计人员谁也不敢乱动。
这可是经典啊!
一直到了69坦克上,为了外贸的需要,才在上面增加了液压助力来降低操作者的强度。
现在,出于外贸的需要,一直都在进行改进,和世界接轨,已经有了方向盘操作的方式。
方向盘,这绝对不是简单地安装一个方向盘就可以的,坦克转向,靠的是两条履带不同的转速来控制的,三板三杆,是用机械的方式来操作,而方向盘,那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液力传动的变速箱才可以的,通过液压的控制来进行,这是对整个传动系统的升级,而国内,在这方面一直都是处于弱势的。
以前的三液样车,就是因为加工不过关,而现在,一机厂引进了西方的数控机床,才将加工精度提升了一个档次,才有了先进的加工手段,而这些年来,也研究了不少的西方的变速箱,比如当初的谢尔曼坦克等等,算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
用方向盘来控制,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至于部队选不选,还是要看部队自己的意愿,毕竟,部队是非常保守的。
这些可以理解,但是,坦克驾驶室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正常布局的坦克,一般来说,都是一样的,驾驶室在前面,战斗舱在中间,后面是发动机。
前面的驾驶室,国内一直都是部署在左边的。
这是按照靠右行驶的基本规则来的,驾驶室在左边,可以方便坦克乘员上下车,从T-54A继承过来的,一直到了69,79,80,现在所有的坦克,都是设计在左边的,但是,苏联人却进行了改进,从T-64坦克开始,就将驾驶舱装到了中间。
现在,祝老把话题转移到了这个方面,而此时,听到了他的问话,方显继续无奈地摇头,当123项目要定下来的时候,他只感觉到了沉甸甸的重担压在自己的身上,责任重大啊!
“老祝,你这是在考我啊。”方显说道:“好处和坏处,都是一目了然的啊。”
坦克,又不是用来在正常道路上前进的,所以,根本就不用遵守靠左行驶还是靠右行驶的规则,至于部署在左边,不过是一个惯例而已,从T-34开始,就是部署在左边的,德国人也是部署在左边,而当时的情况是,左边是驾驶员,右边是个无线电员兼机枪手!坦克的车体上,有一个向前的机枪的。而当时,要进行车际之间的通信,必须要一个专门的无线电员才能做到。
而现在,祝老既然问了,那方显也只能是回答了:“不过,驾驶室在左边,也是有严重缺陷的,这就是驾驶员的视野问题,右边的盲区会更大,尤其是在关闭了驾驶舱之后,右边的盲区很大。”
说完,方显顿了顿,又用最专业的术语说道:“按照我们的要求,驾驶员在使用潜望镜观察战场地形时,垂直视场角度不少于20度,观察不到的距离,也就是观察死界不应大干8米,水平视场应保证有两条履带宽。”
“在这种要求下,布置在中央,明显比布置在左侧要好,所以,我们如果开始进行123项目,这点是必须要保留下来的。”方显继续说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好处,比如说进入到了战场之后,一旦履带压到了反坦克地雷,中央的驾驶舱,生存几率是最大的。”
左边要是压上去,坦克手就在旁边,估计会被震得七荤八素,如果是在中央,那就要好一些了。
“不过,驾驶室在中间,也会带来一个缺陷。”方显继续说道:“那就是,驾驶员进出不方便。”
其实,中置的驾驶室,最让人诟病的就是这点了,在中间,头顶上就是炮管啊!驾驶员得练过瑜伽,身材足够柔软,才能够从中间钻进去!
否则的话,那就需要在上下车的时候,将炮管转到一边去,才方便进出,实际上,大部分的坦克,都是这么干的。
坦克驾驶员在露出头来驾驶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一幕,坦克驾驶员的脑袋,几乎就是挨着炮管的底座的,如果炮塔旋转,说不定咔嚓一下,能够将驾驶员的脑袋给挤掉!
尤其是,西方的那种大炮塔,是长方形的,转过来的时候,那个对角线的长度,绝对是能挤掉驾驶员的脑袋的。
“报告,发现目标。”
“快,转过去!”
咔嚓!驾驶员脑袋没了!
这样的场景,是可以想象的,当然,实际上很难出现,正常开车的时候,是露脑袋的,但是那是行军状态,炮塔是锁定的,不会动,至于到了战场上,驾驶员如果还把脑袋露出来的话,那只能是说他的头够铁。
大家讨论起来了具体的技术问题,都是觉得有些好笑,等到把这个问题说完了,方显说道:“老祝,你肯定已经钻研了很久的T-72坦克了,是不是?还说你对三代坦克不感兴趣?”
方显依旧没有放弃,想要将祝老从一机厂给挖过来,靠着三代坦克的这个名头,就能忽悠住祝老了。
没想到,祝老又说了一句话,让方显顿时又提起来了兴趣。忽悠祝老过来,那还是有可能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