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快就结束了?”刘大军在那里抱怨:“这才跑了几公里,就结束了?哪里有这样试车的。”
“你当然可以接着开几圈。”秦振华说道:“你想体验就接着体验,我是不陪你了,我要去看看穿甲弹的穿甲效果。”
既然秦振华这么说了,刘大军也只能无奈地同意:“好吧,那就回去,我也很想看看它的穿甲能力。”
这可是T-80坦克啊,但是开动起来之后,驾驶的体验和T-72没什么分别,白瞎了一千马力的发动机了,提速一点都不猛,而且,反正改天还能开,但是这穿甲弹的穿甲效果,他还是最关心的,所以,干脆就一起去看看了。
“虽然没穿透,但是,也差不多了。”回到了车间,看着那个钢制的靶标,贫铀的穿杆就在其中,而在背面,已经凸出来了一块。
这意味着,穿甲弹虽然没有穿透,却也只是差临门一脚了。
“是啊,割开吧!”祝老说道。
研究穿甲弹的穿深,就是要把靶标割开,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穿甲弹在装甲内部的情况。
车间内火星飞溅,切割机切割的噪音很大,简直就和飞机差不多,终于,铮亮的金属断层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在断层的中心,则是那个穿甲弹穿透的孔洞,孔洞显得疙疙瘩瘩的,那是融化状态的装甲钢又凝结之后形成的,看起来就像是蛤蟆皮一般。
“五百六十毫米。”拿着尺子,量了一下穿进去的深度,秦振华把这个数据,向所有人说道:“这种贫铀弹,果然是够厉害,发射药的能量不如我们,穿杆的长径比不如我们,但是,它穿进去的深度已经追赶我们了,再挖掘一下潜力的话,穿深应该能达到六百毫米的。不过,这只是在十米距离上的数据,如果距离放大到两千米上的话,它的穿深也就是五百毫米级别的。”
穿深和射程有很大的关系,射程越远,弹头的存速就越小,自然穿深就越小,现在秦振华这么说,也只是为了降低祝老心中的阴霾。
整体来说,这种弹的数据和昨天自己看到的那个资料上的数据是吻合的,苏联人的穿甲弹,性能也已经开始提升了啊。
苏联人还真是能装,出口的T-72坦克使用的主力的穿甲弹是3BM17,这款穿甲弹的穿深只有三百毫米左右,哪怕就算是现在的105毫米炮的弹药都比它强,可见这款穿甲弹的性能缩水究竟有多严重。
如果以为这就是苏联人的水平,或者是苏联人藏着掖着,真实性能更高一些,也就是四百毫米,最多四百五十毫米而已,谁能想到,苏联人的穿甲弹的水平,已经开始向着六百毫米冲刺了,或许,在苏联人的实验室里,已经能够达到六百毫米的级别了呢?
“嗯,再看看这款钨弹。”祝老说道。
钨弹的靶标也被拆开了,用尺子去量的话,不多不少,居然刚刚好,五百毫米!
如果没有那款贫铀弹,只有这一款钨弹的话,那众人还是能接受的,五百毫米,已经很逆天了,同时,己方的三代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值是六百毫米,也算是能够挡住的,甚至能够应付今后一段时间的威胁了。
“你们说,这里面,是不是藏了什么阴谋?”就在这时,有人开口了。
第1447章 下定决心(下)
阴谋?这种里面,还会隐藏着什么阴谋?
众人望过去,发现说话的是军代表罗荣根,现在,罗荣根也已经老了,就连额头上都开始出现了白发,他看着众人的目光,说道:“假设苏联人知道我们获得了这辆坦克,然后,他们故意把这种超水平的穿甲弹拿出来,就是想要通过这种办法,来打乱我们的军工研发的脚步?”
罗荣根是从那个时代,一步步地走过来的,所以,他考虑问题的角度有些与众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罗叔,你的这个想法,是有证据支撑的,比如说,液相烧结技术的原因,可能会让苏联人无法大规模地生产,但是,毕竟是苏联人已经掌握了这种技术啊。”秦振华说道。
先拿钨弹来说,苏联人的穿甲深度迟迟不能突破,就是没有掌握这个液相烧结技术,它来源于当时美德合作研发的MBT-70计划,将钨粉和铁粉、镍粉等金属粉末按比例混合,压成长杆状再加热到高温,铁和镍先熔化填满钨颗粒的间隙,在钨达到半熔化状态后会与液态的铁、镍等形成牢固的矩阵结构,这样制造出来的钨基合金弹芯,强度和韧性比起传统的碳化钨合金弹芯高很多。
这种液相烧结技术的第一个成品就是M111,这种炮弹在两千米内,就能击穿T-72,让苏联大为吃惊,当时苏联人的反应,应该就和现在的祝老的心中所想是一样的。
但是,苏联并没有立刻研发同样的技术,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的材料工艺和金属锻造工艺都落后于美国。所以苏联往往通过扩大口径来增加坦克炮的性能,对于弹药的开发上并不是多么的关注。
而且,最关键的,还是这种液相烧结技术需要消耗大量的材料,同时生产工时很长。如果举一个例子的话,一枚M111的综合成本足以生产五枚3BM22,哪怕苏联就算是国防投入很高,也不能给自己的坦克全面装备这种炮弹。北约全加起来也不过八千多辆坦克,苏联可是两万多,而且有一半都是扛着125毫米的大炮管的。
所以,如果说钨弹的话,苏联人有这个顾虑,哪怕是研发出来了先进的3BM42穿甲弹,也不可能全面给部队换装,有可能知道这两辆T-80是送到东方大国这里的,所以干脆就来个顺水推舟,让东方大国知道苏联人的坦克究竟有多么的强悍,这样来隔山震虎。
如果只有钨弹还说得通,但是人家还有贫铀弹啊!那玩意儿才是目前己方最大的威胁,穿深已经达到了五百六十毫米,再发展下去,己方的坦克就能被击穿了。
另一方面,就算是苏联人真的由于成本和寿命问题,没有大量装备,那也说明苏联人已经有了这种技术,苏联人随时都可能会把这些武器给量产出来的,如果真的爆发了战争,谁还会在乎个成本问题?
秦振华说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算是阴谋,我们也得认真对待!
“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军队。”祝老再次开口了:“我决定,将我们的坦克的防护指标,从六百毫米提升到七百毫米,我们的三代坦克,要推倒重来。”
终于,祝老说出来了这句话。
“不,老祝,你得三思啊。”听到了祝老的话,就连一向稳重的罗荣根也开口劝阻了:“目前,国家还没有提出来要提升指标,你们这样自己提升指标,那影响了进度,增加了投入,都是要你们来背的。而且,一旦影响了进度,很可能,整个项目还会面临夭折的危险的。”
一般来说,都是国家和军队提出指标,交给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只有嫌弃指标太高不容易实现的,哪里有现在这样,主动要求提升指标的!
这样提升了指标,责任都是祝老一个人的,从六百毫米提升到七百毫米,哪里有那么容易的!简直就是重新设计啊,这样一来,进度能赶得上吗?
因为西方的问题,传动系统已经要重新制造了,还得重新试车,这就需要耽误很长时间,祝老要是再重新搞,那得多久?
在国内,因为项目太过拖延,最后导致了研发失败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三代坦克是军队急需的项目,在这种时候,应该要抓紧时间,先定型再说。
祝老却要推倒重来?
哪怕是严谨的罗荣根,也是不会认同的,这太冒险了。
“是啊,老罗,你说的都是很对,但是,如果我们为了这些问题,就放弃了提升性能,将性能不足的坦克交到军队的手里,真的到了战场上,那我们,就是国家和军队的罪人啊。”祝老说道:“如果我们的三代坦克和88坦克不能拉开足够大的差距,不能在面对最强的对手的时候给部队足够的信心,那我们研发的意义又是什么?”
88坦克,是给国内军队研发的一款坦克,是一机厂逐渐改进过来的,这款坦克的性能已经跻身一流行列了,三代坦克,必须要比88坦克高一个档次才行。
88坦克是挡不住苏联最先进的穿甲弹的,但是三代坦克必须要挡住,既然已经发现了性能不足,现在不调整,那才是真正的浪费国家的资金!
“当然了,这件事,我也不会自己做主,我会向上级请示的。”祝老说道。
这完全就是吃力不讨好的,甚至是自己给自己挖坑的,但是,祝老已经打定了主意,在他的心中,个人的荣辱都是次要的,只有国家利益,军队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祝老。”就在这时,秦振华想到了什么,向着祝老说道:“我们现在还在研制新型反应装甲,等到我们的新型反应装甲逐渐成熟之后,加挂上这层附加装甲,不就能够达到您要的指标了吗?”
大家现在说的防护力,没有算外面的反应装甲啊,到时候,再挂一层不就行了?这样,现有的方案也就不用改了。
“反应装甲?”祝老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希望:“再加挂上反应装甲,我们的坦克的防护力,要达到一米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