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坦[精校版]

第1284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第1650章 背水一战
听到这个消息,秦振华相当的焦急。
虽然说,三代坦克那是坦克设计所的项目,一机厂只负责生产,所以,如果这个项目被军方放弃了,似乎一机厂没有受什么损失,而且,如果军队不采购三代坦克了,那么,就会大批量地采购96坦克,这种坦克那可是一机厂自主研制的,这样一来,似乎还是能够让一机厂脸上有光的一件好事呢。
但是,秦振华可不是这样认为的。
96坦克,是从二代坦克的底盘上一步步地改进出来的,虽然从外观上看,已经带有了明显的三代坦克的特征,但是,秦振华知道,它毕竟还是二代坦克的底子,现在它够用了,不代表以后就够用,如果东方大国想要有现代化的坦克的话,只有三代坦克才能当此重任,所以,三代坦克项目,关系重大。
上面使用了一千两百马力的柴油机,同时,一机厂还在孜孜不倦地研发着全自动的液力传动系统,它的装甲更厚,它的综合作战能力更高,而且,它的改装潜力更大,毕竟,在研发阶段,就已经给今后的升级留下了足够的余量,只要有需求,随时都可以进一步地增强防护,增强火力,这点,是96坦克无法实现的。
如果三代坦克项目被军队否定,停止项目,那么,会给东方大国的坦克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严重的挫折。
只有军队接收了三代坦克,然后,针对各种问题继续改进,三代坦克才会越来越强,如果军队不要了,那么,三代坦克项目就荒废了,没有军队的订单,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个项目还怎么继续发展下去?一千两百马力的柴油机项目失败了,怎么继续改进,提升动力到一千五百马力?
这个项目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意味着,几十年的心血白费了,坦克发展的道路被堵住了。
秦振华知道,这件事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同时,他也知道,军队放这个狠话,并不是对三代坦克有意见,而是因为失望。
这些年来,国家在发展经济,所以,军费在不停地被压缩,尤其是,陆军规模庞大,军费开支很大一部分都被人员消耗掉了,用在研发上的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军队能够下定决心,挤出资金来搞三代坦克,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所以,当出现挫折之后,军队会有极度的失落感。这点,秦振华也是明白的。
现在,出现问题了,该怎么解决?没有别的选择,必须要解决掉问题,让军队重拾信心!
这个坎,必须要迈过去,过去了,就是康庄大道,过不去……咱们一机厂的字典里,没有失败两个字!
秦振华接到了电话之后,几乎是连夜就出发了,同时,带去了一机厂里面的技术骨干,等到赶到了祖国的最北方,塔河地区的时候,这里,已经聚集起来了不少人。
三代坦克生产出来之后,交给了刘大军的部队,进行各种测试,其中自然也包括最重要的寒区测试,他们在寒区里面进行测试,三辆预生产型坦克,都趴窝了!
此时,天寒地冻,整个坦克都是一阵的冰冷,如果要是皮肤直接贴上去,就会被粘住,撕下来一层皮,甚至会带着血肉,相当的可怕。
刘大军就站在坦克后面,看着拆开的发动机的盖子。
没错,最主要的故障,还是出现在发动机上!
“漏油,到处漏油,动力不足,其中有一辆坦克还呲缸垫。”刘大军看到秦振华过来,向他说道:“昨天的时候,咱们上级领导过来,相当的恼火,当时就放了狠话。”
秦振华接到的那个电话,就是刘大军打过来的,此时,刘大军戴着棉帽子,脸上的神情很是尴尬:“原本是打算让领导看看咱们坦克的精彩表演的,结果砸了。”
在寒区里测试,也有很多看点,当坦克履带碾压雪花,飘过去的时候,那是相当的漂亮的,结果,三辆坦克全部趴窝,领导怎么能不怒。
而且,故障还不止一处。
“故障很多啊,有咱们设计问题,也有咱们的制造问题。”此时,乌瑞华已经开始研究起来了,看着里面的发动机,冷静地分析道。
虽然以前的样车经受了考验,但是,依旧没有把问题全部暴露出来,这是设计问题,同时,还有制造问题,毕竟,当初制造样车的时候,那是精益求精,现在是生产型号,制造的时候,走的是流水线,这样,就出现了制造之中的一些零件不合格。
在以前的发动机上使用,或许没问题,但是动力更强劲了,就出现了这些状况。
“把所有的问题,咱们都找出来,彻底研究透了,绝对不能再出问题。”祝老也来了,此时,在凌冽的寒风之中,祝老的声音掷地有声:“咱们这次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没有机会了。我相信,大家和我的目标是一样的,我们绝对不能失败!”
祝老的态度是坚定的。
其实,新装备在进入部队服役之后,几年之内,都是会不断地出故障的,不断地暴露问题,在样车测试的时候,不管测试多久,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测试出来,这是科学规律。不用说坦克了,就算是普通的汽车,场地测试,路试,跑了多少万公里,到了用户的手里,还可能会出问题呢,然后车厂就会召回改进。所以,现在出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有理论上的必然性的。
但是,军队等不起了,军队对三代坦克的殷切期待,都转化成了恨铁不成钢的无奈,现在,他们必须要尽快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一个不留!
这次,所有人都知道情况的复杂,所以,该来的人都来了,坦克设计所的,煤省柴油机厂的,一机厂的,一大批的人员,聚集在这里,天寒地冻,大家依旧是激情四射,热火朝天。
第1651章 标准的问题
“在生产的过程中,我们的缸体加工精度不够。”面对着拆开的三台发动机,张宝林开口说道:“就拿呲缸垫的这台发动机来说,缸体平面的平整度不够,它应该低于0.01毫米,而现在,平整度是0.03毫米。所以,导致了呲缸垫的事情发生。”
听到了张宝林的话,在场的很多人就表示了不满。
“老张,这台发动机是我们一机厂的柴油机车间生产的,我们完全是按照现代化的工艺来的,按照技术数据,我们的平整度只要达到0.03毫米的误差标准,就是合格的,你这样说,分明就是吹毛求疵。”
在制造的时候,误差是一个很关键的项目,任何的机械加工设备,都是有误差标准的,发动机自然也不例外。
发动机的主体就是机体,这个是铸造出来的,在铸造之后,出来的只是一个毛坯,这个毛坯件,必须要放到机床上进行精密加工才行。
缸体的顶端,是要和缸盖接触的,两者共同作用,密封气缸,如果缸体在加工的时候不平整,那么,在发动机运行之中,就会有一定的气体,从缸体和缸盖之间密封的缸垫里面冲出来,这就是呲缸垫。
现在,张宝林提出了这个建议,但是,当他提出来的时候,乌瑞华就不满意了。
平整度的误差是多少?这是和发动机的材料,结构有关系的,铸铁缸体的六缸发动机,不能够有超过0.03毫米的;四缸体不能有超过0.02毫米;如果换成了铝合金的气缸体,要求就放宽了,六缸不能够超于了0.5毫米,四缸体不得超于了0.3毫米。这当然是因为铝比铁软,所以虽然误差大,但是加了缸垫,拧紧之后,就够用了。
现在,他们制造的坦克发动机,那是十二缸的,成为了一个V型的结构,一边是六个气缸,所以,就按照六缸发动机的标准来了,加工的平整度不超过0.03毫米的误差,已经足够了,现在,张宝林居然提出要达到0.01,乌瑞华搞了这么多年的发动机,就没有听说过这个标准的。
误差不是越小越好,只要达到使用标准,那就足够了,如果刻意地强调误差有多低,那么,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加工的成本会上升,现在新坦克的造价已经不低了,如果要是再吹毛求疵,造出来的产品价格高昂,会影响部队的装备数量啊。
“老乌,你不要用老思想去看待现在的新问题。”张宝林说道:“你说的是以前的标准,以前的时候,咱们发动机内部的压力是多高,现在又是多高?咱们为了压榨发动机的动力,内部燃烧时候的压力,是以前的好几倍!所以,以前的那些发动机,加工到0.03毫米就已经足够了,但是现在就不行了,必须要更加精密地研磨,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问题。”
最初的样车没有问题,那是因为是精益求精打造的,而现在,到了生产线上,开始大批量地生产了,讲究的就是数量了,这个时候,标准就至关重要了。
究竟是0.03毫米的加工误差就足够了,还是必须要精确到0.01毫米?或许这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是实际上,却是整个体系标准是否要变化的问题。
现在的发动机,和以前的发动机已经不同了,它不断地压榨潜力,从最初的五百多马力,到现在的一千两百马力,已经提升了一倍多,气缸内部的压力也大大地增强了,所以,相应的,要求的加工精度,也应该更高了!
“你以为,就你自己知道与时俱进?”听到了张宝林的话,乌瑞华并没有像相让:“当精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继续提高,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次呲缸垫,或许就是个意外,比如说装配的时候没有按照顺序拧紧,也可能是缸垫的质量不过关,换一个就好了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