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与其说是在问裴延年, 倒不如是在问他自己。
裴延年面上不显,心里叹了一口气。
太子的心乱了。
这倒是也能理解,太子自小就被作为储君培养, 地位无比尊贵的同时, 暗中也有不少人想要将他直接拉下马。这些年他克己复礼, 生怕行差踏错半步,眼见着都快要熬出头了, 最后还要配合着庆阳帝演戏。
谁知道演着演着会不会成了真的?毕竟庆阳帝可不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
这未尝不是庆阳帝给儿子的一个考验。
裴延年作为旁观者, 虽然看得清,也不想参与到这对天家父子的教导中,但是沉顿片刻道:“真又如何,假又如何?雷霆雨露, 皆是君恩。”
“你倒是能看得开,这段时间可有不少人去接触裴策洲。这小子看着老实, 实际上就是个滑头,你不怕他最后反水?”
“臣相信他。”
太子这次倒是惊讶:“这么肯定?”
裴延年的目光看向城楼下列队整齐的士兵,凌厉的眉眼上挑,眼中含着笑意,笃定道:“那是自然,他是我兄长的儿子,又怎么会是无能之辈。”
太子沉默了一瞬,脑海中不由地回想起裴清安这个人。
当初都说裴家二公子裴兰平文采斐然,少数人知道,作为镇国公府继承人的裴清安的文采丝毫不输裴兰平。只不过比起他的文采来,他在军事上的敏锐更加让人瞩目,十三岁就敢带着人小支队伍奇袭夺下梁阳城,连他的祖父都称赞勇猛的人物。
他小时候也曾见过这位镇国公府的世子,与他认为的严肃不同,裴清安反而反热情爽朗,五湖四海的朋友很多。在所有人对早就被立为太子的他恭恭敬敬时,裴清安还主动同他打了声招呼,带着他出了几回宫。
所以在知道裴清安的儿子是个身穿绮罗、拈轻怕重的纨绔时,不少同他一样见过裴清安的人都挺失望。
也是裴家气运不绝,愣是出了个裴延年将全是孤儿寡母的裴家撑了起来。
太子一时不知道该感叹裴家的好运气,还是该感叹裴家的命途多舛,同裴延年说:“只希望来年,我能在相同的位置,迎接大军凯旋而归。”
裴延年抱拳,颔首:“臣自当尽力。”
很快,他便带着士兵离开。
——
裴延年的离京,像是在京城这块看似平静的水域上投下一枚石子,很快激起一片水花。
江新月难过了一两日,不得不打起精神,让问山安排侍卫牢牢把守山庄的各个出口,带着两个孩子窝在山庄里闭门不出。这段时间她的收到的帖子多到要用箩筐才能装下,她让人将重要的帖子挑拣出来写了回信,其余的一概没有理会。
问就是她带孩子没有经验,被两个孩子绊住了脚程不方便出门。
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借口,毕竟京城的那些人都知道,自从她生孩子之后,镇国公府的老太君没有去探望过一次,孩子都是由自己亲自照看的,身边连个搭把手的人都没有。
这可是镇国公的头两个孩子。
都知道裴家的老太君偏心,没想到偏心到这种程度。
不得不说温氏背了好大一口锅,但是同高调的裴策洲相反,她也几乎是闭门不出。如果碰到必须要参加的宴会,被问起时,她也只是勉强地笑着回话,孩子们决定的事,我哪里能管得了这么多。
京中局势不断变化着,一会传来太子被斥责的消息,一会传来三皇子被斥责的消息,一会又是哪家的官员落马……庆阳帝的心思越来越难以捉摸,朝中的大臣更是夹紧了自己的尾巴,生怕有一日生上的怒火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而就在这个时候,裴策洲却如同鹏鸟般一跃而起,一路上升现在成了东大营副指挥使。而他成为副指挥使的头一件事,就是向圣上大力举荐了一位道人——清源居士。
圣上亲赴清源山问道,只见清源居士年逾过百,却精神矍铄,宽大的道袍猎猎作响,在山间晨雾中自由穿梭,大有羽化登仙之势。
庆阳帝信教,不信什么成仙成道,却深信道家有延年益寿的功法。
清源居士的出现,更是证明这一点。
当即他便决定在清源山住下,同清源居士论道,三日之后才在一封封加急信报的催促下离开。之后他屡次将清源居士召进宫,赐以高宅大院、良田百亩和数不清的金银,请清源居士开炉炼丹。
消息一传出,大臣的脸都红到了头顶。
同炼丹扯到一起的君王,能有几个好的?要是庆阳帝再年轻一点,他们都要怀疑是不是什么计谋。但是庆阳帝老了啊,老来昏聩的君王可不止一个两个!
这时候大臣才害怕起来,纷纷劝诫。庆阳帝一概不听,甚至让一位想要死谏的言官下了大狱,一时间人人自危,敢言者愈少。
有人将目光转向推荐清源居士的裴策洲,先是好声好气地商量,让人将清源居士弄走。天下修道者又不是只有这一个,找一个正儿巴经修习道法的将清源居士换下,谈论道法或是研习功法都成,总比炼制丹药的危害小。
裴策洲眉头蹙起,“这是什么道理,圣上都赞其道法精深,你们却质疑他居心不良。难不成你们在质疑圣上,自认为比圣上还要英明神武?”
满室寂静无声。
裴策洲这段时间瘦了不少,眉目更加凌厉。他动手拍了拍自己袖口不存在的灰尘,一一看向众人,神情懒散:“诸位今日说的话,我便当作没听到。若是下回再有不长眼的,在我面前提及诸如此类的话,那裴某也就不客气了。”
这话说得相当狂妄,可也符合他如今圣上身边红人的身份。
他没再理会这群人,在满室游移不定的目光中径直离开。
在快要跨出房门时,柳家三郎拍桌而起,愤然道:“裴家满门忠勇,怎么就出了你这种奸佞小人。”
裴策洲停住步子,众人也随之侧目望过去。
柳三郎正是前段时间被下了大狱的言官之子,这些天来母亲的叹息和兄长的眼泪,都叫他此刻心中的怒火达到了鼎盛。他提着拳头就上前,对准男子的脸就砸下去。
“你在这里冠冕堂皇装什么!圣上沉迷修道,已经多少日不上早朝了。要不是你为了媚上,想出这样的点子,会有现在的局面吗!”
裴策洲起初没有反应过来,结结实实挨了一拳。等反应过来之后,立即就反击回去。
他正儿八经练过武的,柳三郎只是个读书人,很快就落了下乘。可奈何在场有不少是见裴策洲不爽,浑水摸鱼看似在拉开两人,实际上是在限制裴策洲的动作,一时间相持不下。
最后裴策洲一脚踹向柳三郎的腹部,柳三郎腾空而起,砸倒一片人。
柳三郎赤急白脸,骂道:“裴家怎么出了你这种败类,镇国公知道吗!”
“他又算什么,不过占了辈分高又年长我几岁的便宜,我才是裴家真正的嫡系。”
裴策洲强忍着身体上的疼痛,冷冷瞧着一片倒地的人,面无表情走到柳三郎面前,对准他的右手——狠狠踩了上去。
在柳三郎的痛苦的尖叫声中,他的声音没有任何的起伏。
“下次若不是找我喝酒,就不必请我了。”
“酸言酸语听得太多,也没什么意思。”
说完之后,他便踩着柳三郎的右手,扬长而去。
众人面面相觑,没多一会儿就四散离开。
没过多久,就传来柳大人被流放,全家搬离京城的消息。
裴策洲一战成名,全都知道满门忠勇的裴家,养出一条眦睚必报的疯狗来。
——
江新月听到消息时,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带着两个孩子去嘉应城。
裴延年写了几封信,信件都不长,多是在说他在青州那边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封信才提及到,让她跟着押送粮草的军队一起前去嘉应。
这次负责押送粮草的人也正好是熟人,就是上次来过的顾君珩。
顾君珩那边也收到了消息,不好亲自上门只差遣了管事来说了出发的时间,并嘱咐说青州那边偏远苦寒,可以多带点东西过去。
其实也没多少要收拾的,毕竟大部分东西都已经打包好,剩下日常用到的零零碎碎的东西,收拾起来也快。
主要就是等着到出发的日子。
徐淑敏也收拾好了东西,不过她并不是去嘉应,而是同徐应淮夫妇回老家渭南,看看母亲。
九月份的时候徐应淮就上了折子请求辞官,折子一交上去就通过了。江新月得知去了几次徐家,只在最后一次见到了舅舅徐应淮。
徐应淮的头发白了一半,但是看上去精神还不错,抬手打断了她的话,乐呵呵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舅舅活了大半辈子,才没你想得那么脆弱。我也明白过来,现在能动的时候退下来也好,回老家做个教书匠,日后也能被人尊称为一句先生。”
“舅舅要回渭南?”
“嗯,离开渭南这么多年,想回去看看。再加上你外祖母年纪也大了,也不知道还能有多少日子,我也想回去陪陪你外祖母。”
江新月默了默,终究没再说什么。她想了想路程,提议说一同出发,她路过渭南时也跟着回去看看。
事情敲定下来后,得知消息的徐淑敏也提出要跟着去渭南。
“你是想去渭南待一段时间?”
“不知道,也有可能会一直留在那边。”
她不想要留在京城,每路过京城的一条街道,她都能回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蠢事。倒是也能跟在女儿的身边,帮她带带孩子,勉强也算是获得个儿孙满堂的圆满。
可是这段时间她也看清楚了,曾经做过的错事在母女两之间落下一道深深的烙痕,两个人再也没有办法如同普通母女一般亲近。
徐淑敏知道,她如果想要留在初初身边,初初一定会答应的。
这孩子一直心善。
可真的要一直留在她身边,再次成为她的负担吗?
在知道江新月要带着两个孩子去嘉应城时,她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犹豫是闭着眼睛享受天伦之乐还是给她一点自由。
人都是自私的,徐淑敏也是。
直到听说兄长和嫂嫂去渭南的消息,她才彻底下定了决心。
“就像你舅舅说的那样,你外祖母年纪也大了,小时候我没能陪在她的身边,后面想多陪陪她。”
江新月想了想嘉应城的苦寒,也就同意了:“你要是想两个孩子了,我就派人来接你。”
两个人正在收拾时,听到裴策洲让柳大人流放的消息,都没能回过神。
徐淑敏知道的内情最少,仅仅见过裴策洲几次,都问:“是不是中间存在什么误会?策洲这孩子看起来就很乖,怎么会做出陷害人的事?他真说了延年不好?”
“提了一两句,也说不好是不是气头上的话。”问山语焉不详。
江新月隐约能猜出一点内幕,知道现在裴策洲正在为圣上做事,同裴延年打擂台彻底将京城的水给搅浑。可她没想到,裴策洲最后是用自己的名声蹚这趟浑水。
若是赢了皆大欢喜,可要是中间出现任何一点差错,裴策洲就会被绑在绞刑架上,在万众人的唾弃声中赴死。
不是要演一场戏吗?有必要这么真?
她看了一眼问山。
问山的表情同样不好看,急不可见地摇了摇头,表示他原先也不知道此事。
徐淑敏转而担心起另一件事来,看向江新月。“那你还要回镇国公府一趟吗?要是撞见了策洲,他会不会对你和孩子不利?”
江新月心乱如麻,抱着怀里的孩子,最后决定:“还是要回去一趟的,现在老夫人还在,于情于理我都应该带着孩子去看看。”
于是在离开京城的前一日,江新月便带着两个孩子回了镇国公府。
张氏带着裴琦月一起早早在大厅候着,听到消息之后就出来到前门迎接。
“这大冷天的,你不在屋子里烤烤火,出来干什么?”江新月觉得意外。
“就这两步路,还能真的把我冻着了?我就是听说孩子也过来了,想过来看看两个豆丁。”张氏往内走了两步,让出一条路,“也别都在这里站着寒暄,先去老夫人那里吧,她早早就在等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