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634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皋通理所当然的认为汉国的大王吝啬,对待功臣也太刻薄了一些,觉得自己要抓住这个机会,哪怕是不能借由那些贵族牵上线见汉国大王一面,应该也是能借那些人的不满给汉国埋下什么隐患吧?
多方打听之下,皋通才知道原来那个五等伯爵是一个秦国的降将,这个降将叫司马欣,是因为入侵岭南立下扩土大功因功获爵,其余什么季布、骆摇五等子爵,萧何、蒯通、周文、为一等男爵,共尉、娩杓二等男爵,何怿、武梁、唐杰五等男爵,不是在战争中立功就是处理内政有功的人物。
骆摇?对这个名字对皋通可是无比的熟悉,现在率领汉军在入侵瓯雒国的不就是这个家伙吗?
皋通仔细思考了一下,他认为司马欣是十分艰难才攻下岭南,在即将完全占领岭南的时候被调走,且立下那么大的功劳才升爵一级成为五等伯爵肯定是愤愤不平,不管是为了见汉国大王还是进行挑拨,他都决定先去求见司马欣。
汉国大王在爵位的封赏上吝啬,似乎在享受上倒是十分的优待?司马欣一个五等伯爵罢了,住的府邸竟然是占地那么大,居住的府邸建筑规格也比瓯雒国的国王开明泮来得富丽堂皇。
一国使节,特别是这个使节所在的国家目前与汉国是交战状态,那么皋通自然是不能大摇大摆地前去投帖求见。
皋通走的是既定的“三步曲”。
三步曲的第一步也就是不具名的送礼、送重礼,这是要勾起司马欣的好奇心,毕竟没有名号的送重礼,司马欣哪怕是拒绝也该好奇是谁这么干吧?
很好,前去送礼果然是引起了司马欣的兴趣,虽然拒绝可是那个门房有问去送礼的主人家是什么人,显然是认为有人有事相求,想搞明白是谁。
皋通又接二连三的派人送礼,毫无意外每次都被拒绝,而派去的人理所当然也没能见上司马欣一面,司马欣府邸出动的最高格待遇是一名家老。
成功勾引起了司马欣的好奇心,皋通该进行第二步了,那准备一份更重的礼物,这一次却是要提出想要恳请司马欣帮忙做什么事情了。
不就是牵线见到国王吗?对于一个出生入死又立下大攻的将领来说,在功劳没有得到匹配待遇(爵位)的时候,该国的大王肯定是要在某些事情上给与该名功臣一些优待,那么带谁离得远远地看一眼汉国国王没什么吧?又不是要近身握个手什么的。
在皋通看来,足够的重礼再加上只是远远地看一眼汉国国王,司马欣该是动心了吧?毕竟远远地看一眼不存在任何刺杀的可能性,顶多是被当成一个富有到有钱没地方扔的土包子外加白痴想要“一睹天颜”之类的。
然而事情发生了神奇的转折点,礼物还是进不了门槛,甚至司马欣压根就是一如既往的没有给予任何的话。
什么情况这是?皋通觉得华夏文明的社交潜规则不应该在这里不管用了啊。他怎么都想不通的一查,原来司马欣压根就是一直没在府邸,无论是拒绝还是问话都是出自司马欣妻子的手笔,司马欣人一直是在城外的军营!
“自作多情”的皋通得知这样的消息简直有种想要呕血三升的冲动,敢情做了那么多的安排全部是做个瞎子看,但是……但是……司马欣的妻子也太大胆了吧?竟然是能跳过丈夫做出那么大的决定,要知道那些礼物的价值一点都不低啊!要是在瓯雒国,女人在家中也就是附属品的存在,敢越过一家之主代替拿主意可是要被浸猪笼的!
有着巨大挫败感的皋通不断地使出手段探查之下,汉国的贵族军方系统的全部都是在军营,只有一些文官系统的人才是居住家中府邸。在这里,他产生了另外一个迷惑,那就是将领不该是没有得到君王的命令就该待在家中等待召唤吗?汉国怎么与华夏文明的国家规矩不一样,难道汉国的大王就那么大胆,在吝啬爵位赏赐的时候竟然还敢让将领一直待在军中,难道不害怕那些心怀不满的将军们领兵造反嘛!
错觉和代沟啊,皋通根本就不了解汉国的贵族体系,更加没明白在军饷制度下军方哪怕有将领想要造反士卒都不会跟随,因为将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军队的军饷发放。
另外,吕哲对军队的控制力也不是皋通能想象出来的,汉军之中有大量的典校这种神奇的职业(政委),还有相关的监督制度。想造反的将军有足够的金钱来维持军饷发放,还要能够收买那些摆在明面的典校,更要搞明白哪些人是暗处的“特工”,不然就是刚提出要造反,晚上睡觉时被摘了脑袋的悲剧人物。
汉国的贵族体系因为贵族而珍贵,吕哲有言在先的约法,贵族的特权最高能达到裂土建国,虽然还不知道是在华夏建国还是被丢到哪块地方去,造反的成本和风险都太大了,有病的人才会去做除非逆天不然根本没可能成功的事情。
皋通还要继续努力,想在没缝隙的鸡蛋上挖坑的时候,关于汉军在瓯雒国的战事情报被官府张贴出来了。
骆摇率军在凉山取得大胜,损失七千歼灭瓯雒国九万军队——这个汉国官方张贴出来的消息让南陵城成了欢呼的海洋,但是却让搞不清楚真假的皋通等瓯雒国那边的人既是慌乱痛哭流涕也是不敢相信。
第0624章 彼之仇寇,吾之英雄(下)
瓯雒国本来有将近八十万人口,加入岭南各族的二十来万之后突破到百万,皋通不是很清楚被歼灭的九万是不是武装起来的岭南各族人口,若是岭南那帮人倒还好,要是本土的人口……
必须快点见到汉国大王,只要能见到汉国大王皋通总是有法子来挽救瓯雒国。
汉国最近的动作频繁,各路经常会有军队来到南陵然后驻扎进城外的军营,皋通派出去的人探查到汉军是在进行换装。
换装?就是各战区的驻军回来南陵,将原本的青铜兵器换成铁质兵器。
另外,汉军似乎也在整编军队,不断有部队来到南陵也不断有部队向各处开拔,皋通探查到已经有至少四万汉军向岭南方向移动,他清楚四万汉军的南下肯定是跟入侵瓯雒国有关。
汉军的总数量该是有多少呢?南陵城外的各处军营就长期有将近三十万左右的士卒,最多的时候甚至有五十万。
皋通掌握的情报中,汉国在北方有一支防卫军,该支军团的数量不是什么秘密,有着五万人的编制,是汉国用来守卫北线。说实话啊,他没明白汉国怎么只用五万军队去防卫北边的秦国、齐国、燕国、赵国,这些国家哪个不是一等一的强国,汉国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子呢?
汉国除了北边的防卫军团还有南征军团和编制非常庞大的国防军,另外就是南陵的戍卫军。
国防军的编制真的太庞大了,皋通听说国防军的编制是二十个军团,一个军团为五万人,那就是一百万的军队了啊!
当然,瓯雒国这些人是能探查出一些情报,但是情报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待商量,不过皋通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相信着。
其实不管汉国有多少军队,哪怕只有探查到情报中的一半,那也绝对不是瓯雒国所能抵挡的、弱国比强国更加需要邦交,能不能保证瓯雒国的存在就靠他们这支来到南陵的使节团了。
付出了诸多的努力,皋通总算是搭上了燕彼的线,在送出许多价值不凡的礼物之后,燕彼答应皋通会寻求办法让汉王接见。
燕彼是谁皋通显然是不清楚的,甚至说皋通也是无法结识汉国权贵之后多方打听才知道燕彼这么个人,在很“偶然”的情况下才搭上线。
毫无疑问,燕彼前来接触瓯雒国使节团肯定是出自吕哲的安排,那是因为南方的战事又有了波澜。
骆摇率军攻下凉山之后,还没有来得及筑营那边发生了天气突变。其实说是突变也不对,毕竟南亚市场就有台风季节,汉军想在凉山筑营就遭遇到了台风的来临。而似乎台风的登陆方向就是对准着他们,狂风暴雨的天气中显然是无法筑营,这个时候瓯雒国的一些部队又冒死不断袭击,结果入侵瓯雒国的汉军在天气和敌军的双重打击之下,为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亡骆摇只能是进行战术性的后撤。
入侵瓯雒国的汉军在撤到台风稍弱的区域时,一点人头骆摇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六万汉军在与瓯雒国军队交战期间损失了七千多人,一场“天灾”和“人祸”的双重袭击下,等待重新安顿下来竟是只剩下不到一万士卒。
骆摇很清楚真正死亡的士卒数量不会太多,大部分军队其实就是在那种鬼天气之下走散了,后面陆陆续续有部队回归建制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经过那么一阵打击,先期的战果算是又被瓯雒国“摘”了回去。台风季节结束之后那片土地又是漫长的雨季,骆摇想要率军再发动新一轮的入侵不但要等后续援军到来,也要等雨季结束才有可能,那就是只能等待到明年的夏季了。
总的来说,一阵台风刮走了骆摇所部两年的准备,双方的阵线也回到了没发动入侵前的位置,一切……都白费了啊!
这还不算完,陆陆续续有部队回归建制,骆摇手中可用的人手逐渐恢复到接近二万五千人,直至连续六天没有士卒再回归,那么那些没有回归的人估计是回不来了。
开明泮派出使节通知骆摇,说是瓯雒国俘虏了三千余汉军士卒,并严正声明会妥善照顾那些被俘的汉军士卒。
骆摇怎么听不出开明泮是在威胁呢?他知道一旦自己这方再有什么攻击的举动,被俘的三千余将士会被瓯雒国的人虐杀。
没有经历过台风登陆的人很难想象那会是什么样的场面,骆摇他们遭遇的肯定是接近超强台风,风力不会低于十四级,降雨量也是多到吓人。
十四级以上的风力啊,人被风吹得飞起来也绝对不是在讲什么笑话,所过之处树木会被连根拔起。
那场面对于汉军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不断有乱飞的树木到处乱砸,一旦被乱飞的树木砸种绝地就是吐血的下场,更别谈他们看到不少袍泽被风卷着就飞出去,那么一刹间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地狱。
太多的汉军士卒经过那么一场遭遇胆子都快被吓破了,也正是因为太过惊恐了才会四处乱跑,再被瓯雒国的军队那么一袭击,走散也就不是那么不可思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