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919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骂一顿还是轻的,要是被记恨,被一个帝国最有权势的侯爵,将来必然会做一任太尉的侯爵记恨,谁也承受不住,不知道会有什么下场。”陈余很是佩服地看着韩信,说道:“你太有种了,但是老夫卖老说你一句,陛下的徒弟这个身份不会永远保护着你,你本来应该是前途无量,不要因为没有必要的树敌来给自己的美好人生设下障碍。”
“……”韩信在思考,不过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呐呐地说:“我是陛下的徒弟没错,可是从来都没有因此而行使什么特权啊?”
刘邦的反应是直接拍了自己的额头几下,然后捂着脸已经看不下去了。
陈余则是一脸的愕然,抬起来指着韩信的手,终于无力地垂下。
“议皇子很喜欢韩校尉,皇后和几位娘娘也十分喜爱韩校尉。”余樊君毫不掩饰自己的嫉妒,又说:“陛下对韩校尉的期望很高、很大。”
众人只是听着,基本都在点头,只有韩信露出茫然的表情……
第0906章 我来,我见,我……
使节团抵达咸阳之后,还是在咸阳停留了五天,多一秒没多,少一秒没少。
在咸阳停留五天不是韩信脑子突然开窍,是刘邦与陈余共同的决定。这也是刘邦和陈余很少有的,在一件事情上两人达成统一的意见。
“韩信有陛下和众多皇族罩着,我们没有,对不对?”
“我唯一赞同的只有你说的这一点。”
“所以嘛,韩指挥可以得罪共侯爵,我们得罪不起。”
“老夫可以理解为,你是在说共侯爵是一个小鸡肚肠的人吗?”
“真是一个令人讨厌的老家伙啊!”
“彼此彼此!”
秦地四郡各处都有商人在汇集前来咸阳,他们在使节团进行文录登记,与他人商议携带商品的数量,然后又将随行的护卫交到了韩信的手上。
陇西郡那边的商人是在使节团逗留在咸阳的第四天上午赶来,商人中的数量其实并不是太多,也就是十来人,可是他们带来了三千名骑兵。
“或许我们理解错了,共将军之所以要求我们停在咸阳五天,是为了这三千骑兵,不是少到只有十三人,且没有携带多少货物的陇西郡商人。”
“骑兵的质量不错,是一股可以使用的力量。”
“这就对了嘛!我觉得,你应该去找一会共将军,热烈或者隐晦地感谢一下。很明显的事情,共将军是在对身为陛下唯一授业子弟的你,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会去的,不过是在从遥远的地中海区域回到帝国本土之后。”
“真是死脑筋的家伙啊!”
“就算是死脑筋,想必该清楚的人都有已经清楚,共将军自然是其中一个。”
“啊……?”
余樊君怔怔地看着韩信转身离去,他是有些搞不懂韩信到底是真傻呢,还是刻意在塑造一种形象,一种令人不懂人情世故的印象。他心里想着:“得堤防这个家伙,似乎没有表面上看去那么简单啊?”
陇西郡过来的商人真的没有携带多少商品,带来的商品种类也是异常的单调,除了一些动物的皮毛之外,押解的是一车又一车青铜质量的兵器。兵器的种类中,数量比较多的是剑,另外就是一些矛和戈。
“我们知道防具会比武器更值钱,可是没有防具,一件防具都没有。”来自陇西郡的商人阳昆,他正与陆向面对面,说道:“我们不占执政府指南上的任何一种名额,不需要任何的份额分配。”
现场不止有陆向在场,还有来自南陵的许多商人,沿途不断汇集过来的各地商人也有不少。他们一致有些玩味地看着陇西郡的代表阳昆,有人在笑,有人在发愣,更多的是一脸的诺有所思。
“你们带来了三千骑兵,是以个人名义参与随行的骑兵,能说说是为什么吗?”来自邯郸的商人,他叫赵离,是一个主要贩售瓷器的商贾。
阳昆笑着说:“巢穴里面的雏鹰总是需要展翅高飞,国防军只在陇西草原招募了七万的战士,我们还有更多的战士只能与牛羊为伴。”顿了顿,脸色突然变得严肃:“帝国给予身在陇西的我们太多的实惠,多到我们十分的难为情,也许我们也应该为帝国做一些事情,而这次出使西方,为使节团提供武力就是我们认为力所能及可以回报陛下、回报帝国的事情。”
一片“啊?”的讶异声被发出来,他们不是在惊呼,纯粹就是觉得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
阳昆又在笑了,他说:“我们本来是想带来两万或者更多的小伙子,可是共将军说最多只能带来三千人。”
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陇西郡那边的现状,目前的陇西郡还有这太多太多游牧的氏族部落,他们与马、牛、羊为伴,行迹在蓝天白云的草地,过着移动游牧的生活。
陇西郡那边的人定居在某处反而是少数,大大小小的氏族没有改变祖辈的游牧习惯,他们放牧任何可以放牧的牧畜,为任何出得起价钱的人提供足够多的战马,所以陇西郡也是华夏大地上出产战马最多的地方之一。
必须说的是,从吕哲还是南郡小军阀的时候,陇西郡那边就开始在为吕哲提供战马,那时候是公元前二一四年。一直是到吕哲一统南郡、黔中郡、衡山郡之后,陇西那边的出售量开始剧增,曾经一次性就提供十万战马。后面,吕哲势力越来越大,与陇西郡那边的战马交易量又断断续续提升,秦国的老秦地各郡中第一个纳入吕哲统治的也是陇西郡。
其它郡的商人都在思考自己的事情,他们有些在懊恼怎么没有想到多带一些武士,或是干脆让民间自行发动武士过来投效。
使节团不是军团,投效军团有严格的限制,看使节团很容易就接纳来自陇西郡民间的武装,显然要比投效军队的军团更容易。
“使节团没有军饷,可是很多时候军饷并不是一切。”
“是啊,这批跟随使节团前往数万里远的战士,他们回来之后必然是要被军方接纳的,要是某一地的战士表现出色,是不是也说明那一个地区骁勇善战呢?”
“还来得及吗?”
“来不及了吧,并且后续过来的武士也不见得会被接纳。”
各郡各县各地大大小小的商人汇集起来已经五百来人,商人多多少少是要携带一些随行的武士,少的只有十来人,多的足有上千人,全部的武士数量汇集起来已经突破三万人,再加上官方的七千余士卒,后面又陆陆续续加入了不少的民间武士,使节团一直是抵达河套的沃野时,整个使节团的人数已经突破七万人。
曾经的沃野,现在的临戎,它已经不再是营盘处处的景象,曾经这里屯驻了大量的军队,现如今只有一千军方的队伍驻扎,其余是来自各地的人,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小镇,一个拥有三万多人居住的聚居点。
“我们会在这里沿着黄河不断北上,然后前往黄河的一个河水交汇点,在那个被命名为沃野的地方进行短暂的停留。”
“沃野?我们待的这个地方不就是沃野吗?”
“不……也不是。比较复杂,我们待的这个地方是曾经被称呼为沃野,可是现在它有了新的名字,叫‘临戎’,意思一听就能明白,对吗?真正的沃野被向北挪了四十里,那里的地貌更广阔。”
北边塞外的名字是一直在变动,有许多地方是军方进行扎营,等待军方离开之后有民间的人进驻,民间的人依靠军方之前开辟出来的场地建设简陋的营盘,然后就成为一个新的聚居点。
不得不说的是帝国十分鼓励有民间的人随着军方的痕迹进行安居,十分欢迎有人能够在塞外定居,每每有人定居在某一处,不久之后总能出现来自官方的文官,文官会带来一批行政人员,然后定居点会被命名,各种各样的物资也会被文官争取过来,很多时候军方也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