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帝国的武士们,他们淡然的脸色上是一双正在观察的眼睛,看似瞧风景,其实是将城市布局尽可能地记在心中。
“去到王宫就动手,还是……?”李任声音很轻。
“不!”李信知道随着越来越靠近楼兰人的王宫李任心里产生了紧张感,他说:“我们是来杀人,不是来找死。”
他们需要知道扜泥城的布局,需要等待乌大起和另外一些国家的反应,甚至是需要得到来自蒙恬率军进入西域的消息,毕竟谋而后动才是干大事的根本,不管不顾没有留有后路是死士才会干的事情。
“虚与委蛇上一段时间。”李信沉吟了一下,说道:“所料不差的话,会有不少人来找我们。”
借势行事是李信这一伙人一开始的打算,帝国那边的势可以借,西域本地人的势何尝不是助力之一?
第0963章 斩其王,灭其国!
势为成大事之根本,不懂审时度势在一些变革之中会成为牺牲必要的齑粉,懂得了观察大势才能有力可借,有了更多成事的把握。
李信戎马一生,虽然是近期混得不如意,可是他好歹也成为过显贵,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各种经验,并且十分的丰富。
李氏祖上为魏国大夫出身,大夫在当时是卿以下的官职,卿为各国最重要的官职,因此大夫这个官职其实已经不算太低。
在春秋时代,大夫其实就是一地的领主,拥有属于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家臣、属民。一些强大的大夫,他们所拥有的土地一点都不会比卿的家族少,甚至是国君召唤的时候集结起来的军队能够组成“周王室建制”下的一个师,那时候的一个师大概是二千人。
全副武装的二千人之师,看着人数少,但是考虑到春秋时期只有“士”才能成为士兵,那么至少是二千个拥有恒产的“国人”才有资格成为士兵,足以说明能够组成一个师兵力的大夫是多大强大。
李氏在魏国经历过什么事情才迁徙到秦国没有记载,但是考虑到“楚才晋用”的相关成语的典故,估计是魏国的国局动荡和贵族倾轧太严重了,李氏的祖上才会从魏国搬到秦国。他们搬到秦国之后又迅速发展起来,李信的祖父李崇,后面成了秦国陇西的太守,被封南郑公;李信的父亲李瑶,奋斗成了秦国的南郡太守,被封狄道侯;李信自己也一直是秦军的高级将领,被封为陇西侯。
李信攻楚失败之后消沉了一段时间,可是他后面又参与了秦灭燕和灭齐,按理说应该是将功赎罪又该成为显赫人物之一,可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导致被削掉爵位,一度也消失在一统之后的秦国官场之上。
此次前来西域,李信是抱着重建荣光的心思而来。他还记得自己的儿子李超问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我们李家虽然发生了那么多事情,可是未必就在秦国混不下去,父亲为什么不争取,反而自我选择沉寂。到了帝国建立之后,父亲又为什么突然有了出仕的念头?”之类的话。
李信当时的回答在目前还一字不漏地牢记着,他告诉自己的儿子李超,始皇帝在世的时候秦国的辉煌不会有什么改变,可那是建立在表面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是破涛汹涌的局面。他还说“始皇帝一生伟业,对子嗣的教育却是失败,扶苏看似仁厚,实际上任人唯亲,独厚蒙氏;看似爱民,却没有半点施政谋略;看似英武却没有实际战功”,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又说“除了空有其表的扶苏,其他公子更加不堪”,基本都是在表明始皇帝一旦驾崩,秦国必将陷入大乱,到时候或许会有许多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可是更大的可能会船覆人亡。
对于帝国的观感,李信是在暗中观察了很久很久,他能看出吕哲统治国家与之前任何的统治者都不相同,吕哲懂得让利是其一,最最最重要的是吕哲有与勋贵共富贵共治天下的心胸。
说得有些虚幻,但是与李信有相同看法的人不少,与现如今的思维有绝大的关系。现在可不是那种有并有权就想着反叛自己当家作主的年代,华夏文明里没有经历过五胡乱华,没有南北朝,没有五代十国,血统论还大行其道,基本上思维就是“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待君”的传统思想。
因此呢,李信这么告诉儿子李超:“宫城竖立起功臣的雕像之日起,这个帝国已经注定百世。各地竖立起功臣雕像时,这个帝国注定千秋万世。”
其实很多人认为秦国之所以会崩溃那么快,与“中央集权”事件脱不开关系。另外就是秦国有太多的黑历史了,变法期间的老旧贵族成了被打压的对象,许许多多祖辈不偷不抢建立起来的基业被充公。
人一生的努力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传承子孙后代嘛!中央集权是变相了的再次“商鞅变法”,一切又要再次归于统治者,谁能甘心?谁乐意自己为之拼命的基业最后不再属于自己?!
当时与李信有共同看法的人太多太多了,才会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辞官的辞官,隐退的隐退,其中退的最干净利落的是尉缭子,王翦本来也想退个干干净净可惜办不到。
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付出多少获得多少,该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这样才有了努力和奋斗的价值,吕哲建立起来的国家就有了这样的基础,正是这样才能汇集越来越多的人才。
“我们这一次西域之行并不是出于我脑袋一拍下的决定。”越来越临近干大事的时间点,李信将队员集中起来,说道:“很多人认为我是为了建立奇功才有了私自集结和招揽你们前来西域。”
包括李任在内的二十八人都是看着一脸严肃的李信,他们之中有李氏宗族,有李氏原本的部将、家臣,有各地的游侠。
“我们就是为了建立奇功。”李信伸出手,松开的手掌紧握起来:“可并不是私自行事。”
没有人插话,他们都安静地等待李信接着说下去。他们愿意跋山涉水前来西域,为的就是建立功勋,或者是获得财富。李信在出发前已经均出一些财富,足以让队伍中的任何一人家里享用一生,现在缺的就是功勋。
李信将伸出去的收回来,从腰间的口袋里拿出一块卷起来的卷轴。
卷轴大概是八厘米左右的宽度,推开之后上面写了一些字体,李信将里面的内容念了出来,大意是将军府着意李信有权集合多少武装,到了西域之后也能便宜行事。
李信将摊开了的卷轴公示给众人看,上面盖着将军府的大印。他重新将卷轴卷好,放回口袋,又说:“出发前我被陛下召见。陛下对我说‘明犯帝国者,虽远必诛’,这是对我等的期许,亦是何等的霸气。此行,我们便是秉承陛下之意志,前来诛杀出兵敢于出兵与帝国为敌的支兀另,将楼兰双手捧着奉给陛下的前驱!”
“斩其王,灭其国,大丈夫一生有这样的机会是何等的荣幸!”李任不失时机地吼道:“杀死支兀另,将楼兰变成帝国一县!大丈夫,荣耀就在今朝!”
其余二十七人像是被话感染得难以自控,纷纷紧握拳头,先是各喊各的,后面统一喊着“帝国万岁!”。
李信是等气氛被调动起来,觉得差不多够了才吼了一声“诸君!”,等待所有人再次将目光落在他身上,他说:“征西将军的大军已经从敦煌郡开拔,不日就会开进西域;乌孙领地内的西域派遣军也有一万骑兵转道南下。”
每个人听到两个消息都是激动不已,个别人甚至是激动得脸颊满是潮红和眼珠子变成了红色。
“支兀另也知道了这两个消息,他已经派人前来通知,晚上会举行大宴会,邀请我等前往王宫与宴。”李信目光炯炯地扫视着众人,“唰”地一声抽出腰间的斩铁剑,斜指向天:“当夜,诸君便与信,一同在楼兰王宫斩杀支兀另,替帝国、替陛下诛杀此僚!”
所有人都是“唰”地抽出兵器,齐喝:“灭此朝食!”
一声声的吼声传出去,本来想要过去的麦麦牙听到吼声停下脚步,他能听出那吼声里的杀气腾腾,心里不解的同时有些心惊胆战。
跟在麦麦牙身后的是尉杜梨和四个服装各异的人,四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城邦或王国。
“这个……”麦麦牙一阵迟疑,说道:“诸位停在原地稍等,我前去求见?”
远处传来的吼声,不懂帝国话的人也能听出确实是太过杀气腾腾了一些,可是除了搞不懂状况的麦麦牙有些胆战心惊之外,尉杜梨和另外四人听了非但没有害怕反而一个个有些兴奋。
敲门声过后,麦麦牙是得到首肯之后才推开房门,看到的是一帮抽出兵器的人,吓得他腿不敢迈进去,只敢停在门外。
“是麦麦牙啊?”李任将长剑放回剑鞘,走向麦麦牙,一边走一边问:“尉杜梨他们来了吧?”
“是、是……”麦麦牙是强忍着才没有退后,他转悠着眼珠子:“是为了晚上的王宫宴会而来。”讨好地笑了笑:“楼兰王已经找来了会帝国话的翻译,晚上……晚上小人就不用跟着一块去了吧?”
“你很聪明,我们一向喜欢聪明人,可是嘛……”李任直接伸手在麦麦牙肩膀上拍,也没有多么用力,一拍竟是将麦麦牙拍得软在地上:“喜欢的是向着我们的聪明人,对于不向着我们的聪明人,一向是喜欢永绝后患的。”
麦麦牙额头上瞬间就冒出了密密麻麻的冷汗,僵硬地不断点头,说道:“明白,明白……”,强制镇定下来,讨好地说:“我从一开始就是站在帝国这一边的。”
尉杜梨等五人也被请了过来,招待他们的是李信。
李信是将五人请进房间谈了大概五分钟,五个人出来之后是一脸的喜色,不断对李信鞠躬道谢的同时,脸上也基本带着满足离去。
“危须、山国、尉梨、焉耆,四国已经秘密集结军队。”李信对李任说道:“乌大起那边也取得了雅格和车尔两个城主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