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1076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所以是……征西兵团无法采取战役级别的军事行动,然后使节团不知道要窝在西域多久?”刘邦是傻眼和近乎于绝望的表情:“其他人还有可能因为是还处于西域而被轮换回去,我和陈余身为使节团的正副使没有被轮换的可能,不会是要老死在西域吧?”
蒙恬还是比较同情刘邦和陈余,确实如刘邦所言,国家性质的使节人选更换起来不是儿戏,不到万不得已根本就不存在轻易更换。
“老死不至于。”蒙恬安慰道:“征西兵团该怎么行动不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愿,还要看对手会进行什么样的选择。”
刘邦听得一愣,他用着怀疑地目光看着蒙恬,心里琢磨:“这话听上去很有煽动性质啊!他该不会是在暗示我应该采取一些什么行动吧?”
帝国是在支撑征北兵团新一轮的草原之战,可并不代表帝国没有余力开启第二条战线。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与帝国缺乏资源无关,更不是因为缺少用来保障运输的人力,是帝国正在试图调整国策,为即将到来的裁军做准备,也是控制向外开拓的节奏。这一点不但是刘邦懂,只要是有注意国策变动的人都能察觉出来。
刘邦是越想越觉得有那种可能性,一旦帝国重新将注意力转到西域来,征西兵团可以受益,对于蒙恬来说还有另外一项意义。
蒙恬的故主扶苏不是马上就要动身前往就番的路上吗?征西兵团杀入西域,主要目的是针对西域的扩张需要,未尝没有给扶苏建立封国打前哨的意思?
扶苏有两个军团,受益于皇帝的大力支持,也有一些秦系勋贵多多少少的帮助,应该说秦封国的两个军团情况要比魏封国的那个未满编军团好上非常多。
秦封国要去的封地非常远,等于是要穿越整个西域,然后抵达萨迦人原本的地盘,可以想象失去了征西兵团的帮助,那该是何等的困难。
“近期有一些消息,有人建议让使节团与秦王的就番队伍合流。”蒙恬深深地看了刘邦一眼,说道:“他们认为两支队伍合流,武装人员等于是三个军团,并且从一些实例上来看,三个军团的战力并不差,能够排除掉冒顿的威胁,使得双方都能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刘邦脑袋里除了乱码,剩余的只有破骂!
第1041章 什么都是血淋淋
谁都清楚要去一个什么都陌生,并且周边绝对是有一大帮满是敌意的异族,在那种土地上建立封国的困难程度。
陌生并不是关键,敌意也不是问题,只要有帝国作为后盾,一切的麻烦总是有办法解决。扶苏即将面临的问题是,一旦帝国向西的脚步停止在西域南部和乌孙领地,他们前去就番的路上所能够借助到力量也会仅限于帝国军队停止步伐的地方,过了地界能够得到的帮助也就有限了。
越是庞大的队伍,对后勤的依赖性越高,打个比方吧,使节团各种人群加起来有大概六万人,他们需要携带至少十五万只羊、二万五千头牛和不少于十万石的植物类粮食,另外因为帝国发展了罐头业,实际上使节团携带的各类罐头就超过了五万吨。
使节团只为了携带必须的食物类物资就装载了四千多车,要是再算上商品之类的东西绝对超过七千车,那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牛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吃牛肉,是用来拉车!
恰恰是因为携带的物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要是将队伍拉得笔直,从头到尾绝不会少于绵长十里,武装人员少了怎么能行。
扶苏的队伍人数是使节团的十倍左右,除了两个军团的士兵之外,还有接近四十万的民众。整数五十万人的大迁徙,人类历史上估计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不说路途上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光是按照物资运输就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用十万士兵去保护四十万民众,要是在静态条件下其实难度并不大,问题是秦封国除非是抵达目的地,不然都是在赶路的状态。
“四十多万人,里面的能够自保的人也会携带兵器。”蒙恬似乎是为了说服刘邦,犹豫了一下,说道:“真正能够参与厮杀的人远不止军团编制的那十万士兵。”
刘邦无限认可蒙恬的话,秦人剽悍在华夏可是相当有名,秦国被吞并成为一个封国也不过是七八年的事情,之前秦国一直都是维持耕战体系。
秦人耐战、善战的名声可不是说说而已,相信很多愿意跟随扶苏前往数万里之外落地生根的民众,大多就是秦国没有吞并之前受过赵氏赢姓恩惠的人,他们会很愿意在有危险的时刻,拿起兵器保护扶苏的同时也捍卫自己。
“好吧……”刘邦已经原则上同意配合蒙恬,只是仍然有些疑虑,他说:“我需要得到陈余和韩信的支持。”
蒙恬颔首:“没问题。”
本来要跟随扶苏一同前往封地的人是五十来万,会只剩下不到四十万的原因比较现实,那就是帝国本土什么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并非是人人都是得人恩惠千年记,会为了报恩而就放弃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机会。
帝国本土是越来越好,因为一系列的扩张,人均资源不断增加,不说生活品质上好多少吧,但是可用耕地增加是没跑的事实。
放弃一切远赴数万里之外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能够剩下四十万人追随,不但是帝国上下感到意外,甚至是扶苏自己都被感动流涕。
扶苏面临的情况不是缺少可以拼杀的武装人员,是因为携带的物资过多,会导致在长途跋涉中将队伍拉长。
西域人不会欢迎一支总数在五十万上下庞大队伍涌进来,哪怕只是路过都不会欢迎,可以想象扶苏的队伍该遇到的是一片什么样的敌视。
在西域遭受敌视因为有征西兵团的存在,实际上包括扶苏在内的秦封国管理班子都不是那么担忧,他们忧虑的是一旦超出了征西兵团的可照顾范围,再陷入一片满是敌意的陌生环境中,整个队伍能不能支撑下去。
刘邦在思考蒙恬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是真的建议使节团和秦封国的队伍合流向西,还是使节团搞出一些帝国不得不增幅支援西域大军的大事。
任何时候想要整事都不是太难的事情,没有理由也总能制造出理由,可刘邦不得不踟躇一点,整事对他有好处没有,是好处多一点,还是会遭受难以承受的结果?
征北兵团攻击吉脱匈奴对帝国的价值和意义都很大,帝国为了征伐吉脱匈奴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准备,一旦攻下地形复杂的峻稷山,差不多是连乌兰山也等于基本到手,甚至是周边区域的数百里方圆也会在帝国的兵锋之下颤颤发抖。
要是将预定目标拿下,帝国等于是完成不用攻打阴山,就能迫使阴山的异族迁移的目标。要是峻稷山被帝国攻下,阴山的那些异族仍然不走,其实才是真正的好事。阴山的异族不走,帝国就能够对阴山形成包围,哪怕是不强行进攻,只是采取袭扰,阴山区域内可没有什么丰富的粮食资源,被困上几年的异族不投降就该等着被饿死。
拿下整个北境是帝国未来十年的基础战略,听说为了达成这个战略目标,帝国中枢甚至完成了一个时间总长超过十五年的漫长计划?
“总体来说,北境的战争确实是优先序列。”蒙恬并不觉得有什么好隐瞒,他说:“这样一来其它地方得到的资源肯定是要被减少。”
“可是……我听说南边的资源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获得增加,像是南洋舰队又多了一个什么陆战军团编制?”刘邦的消息来源是一直有书信往来的魏豹,他也点明了这一点,然后问:“将军难道……不知道?”
蒙恬自然是知道有那么一回事,他苦笑道:“不但是南洋舰队,实际上北洋舰队也很快就要将倭列岛上的军队收编为自己的陆战军团了。”
刘邦不懂海洋,但是他知道很多东西,比如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一直都在向帝国本土输送庞大的珍贵资源。他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推测,既然两支军队能够为帝国本土带来庞大利益,那么得到支持也就成了理所当然,没道理一直在进行贡献的集体不但没有得到奖励,反而还要遭到压制,皇帝和中枢肯定不会那么傻。
蒙恬在获得征西将军任命的时候就与皇帝有过一次很长的长谈,皇帝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虽然有了征西兵团的番号,但是征西兵团的存在只是为了帮助秦封国的队伍可以更顺利的西进,以外则是为了保住乌孙这个对帝国暂时还有用的国家。
如果说征西兵团还有其它的任务的话,那就是先行对西域南部进行渗透。征西兵团还没有正式进入西域,李信就搞出了在楼兰王宫干掉楼兰王支兀另的事情出来,后面的事情就更操蛋了一些,新任楼兰王是依靠李信的扶持才上位,等于是楼兰直接成了一个傀儡国。
李信干的事情给帝国出了难题,但事实上还真有点分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经过包装,支兀另的死成了楼兰内部争夺王位的牺牲品,李信等人不过是受到雇佣才干掉支兀另。
新任的楼兰王也不是没有试图挣脱控制,但是他要将想法付之行动的时刻,蒙恬带着后续的部队过来了。
不到三十人就能将西域南部搅得乱七八糟,那还不是建立在李信等人背后有一个强大无可睥睨的帝国吗?要是长期只有李信等不到三十人在楼兰,新任楼兰王还敢翻脸,可是蒙恬带着五万多部队过来了,再翻脸那就是脑子有病。
不得不说的是,李信也还算是一个聪明人,扶持一个傀儡当了新任楼兰王之后,很清楚根本无法长期维持或是进行操控,将后续的事情转交给了征西将军蒙恬,然后拍拍屁股回帝国本土去了。
楼兰之前是西域南部还算有点实力的国家,但是西域南部比楼兰更强还有山国和戎卢,与楼兰差不多的有且末、渠勒、精绝,甚至是更加南方的那个不知道算不算是西域一份子的婼羌都比十个楼兰加起来要强。
帝国大军到了之后只是要求楼兰提供物资,没有展现出毁城灭国的态度,刚刚当了新任楼兰王的尉杜梨可不想找死,只能是尽量满足征西兵团的需要。
征西兵团不直接灭掉毫无反抗能力的楼兰,是出于不打算让西域土著国家产生国强敌视的考虑,可是不得不说的是,蒙恬的良苦用心最后是被使节团的那些佣兵给搅乱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