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1077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使节团的武装人员太多了,他们之中并不缺乏以前有去过南疆的人,可想而知会有什么样的观念。在许许多多有去过南疆的佣兵看来,既然在南疆可以使用武力掠夺想要获得的一切,换到西域来也不会有什么不同,差别不过是西域土著比南疆野人更加开化一些,也更不好对付一些,但与之一样可以获取利益相比,只要不是干不过,那就没有什么不同。
刘邦刹那间就尴尬地笑了,他说:“出了国境,只有签下的契约能够约束那些佣兵,帝国的律法并不保护非帝国子民。”
蒙恬听懂了,那是刘邦在推卸责任,毕竟谁要是摊上了破坏军方战略意图,可是大事,哪怕刘邦是帝国三等男爵和使节团正使也没办法承担。
征西兵团不是没有人想打算追究,可是就像刘邦说的,佣兵不是正规军,佣兵们抢的不是帝国子民,佣兵也在极力配合使节团的需要,最主要的是佣兵并不属于军方系统,军方想要追求还需要先向执政府申诉,然后执政府还需要转交材料给检察署,最后才由二府和二署共同来进行追究。
绕得够可以的吧?偏偏那么规定的是皇帝,并且是以律法形式定下,再怎么迟钝都该明白皇帝对佣兵组织是扶持的态度了。
蒙恬事实上并没有想要追究什么,很多不合理的事情在国家战略需要的前提下,不合理也将变得合理,说到底也是帝国的职权部门还不完善,估计要是皇权帝制的国体也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因为很多时候皇帝想要什么就能够办到什么。
“我们……”蒙恬话刚说到这里,帐篷之外有人通报。
乌孙王子难兜靡来了,是带着不到百骑匆匆忙忙地赶到,他得到允许进入帐内,抹了一把脸涩声说道:“呼揭、丁零和月氏人勾结了!”
对此,帝国方面早就是心里有数,太尉署做过相关的推敲和推演,呼揭和丁零进攻乌孙不顺利必然是要寻找助力,月氏人也展现出东返的动作,等于是乌孙在这一阶段同时是呼揭、丁零和月氏的敌人。
有共同的敌人而进行联合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那么丁零人、呼揭人和月氏,三方进行结盟又有什么好意外的呢?
“去年他们进攻不利,今年进行了增兵。”难兜靡脸色很不好看,他说:“我们侦查到的情况是,他们的兵力超过二十万,有许多是更北方向的部族加入进去。”
游牧民族,和平时期是牧民,召集起来就成骑兵,呼揭这个部族人口基数有二十多万,召集五六万战士并不算困难。而人口基数超过百万的丁零,他们在去年就已经召集十万的牧民,攻势不顺再多召集一些纯属正常。
想了一想,蒙恬问道:“更北的部族?”
“是的,大多依然是戎人或是狄人。”难兜靡有些咬牙切齿:“其实那些部族不少是得到过我们的帮助,但他们和小月氏人一样的无耻。”
乌孙作为一个游牧部族其实也算是够奇葩的了,估计是乌孙作为西域霸主的时间有点长,代入到身为盟主就应该有限度帮助小弟的角色无法自拔,思想上早就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天性。他们会收留其它部族并且保留那些部族的名称和尊重习俗,也经常会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部族。这样的行为或许是会得到一些感激,并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可那是建立在乌孙强大的前提下,一旦乌孙变得虚弱,甭管之前是不是感恩戴德都会扑上去咬。
蒙恬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他是看了刘邦一眼。
刘邦也在看蒙恬,两人内心里估计是在想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皇帝果然是看得最为清晰的人,族群与族群之间并不存在友谊,国家与国家之间更不应该存在友谊,有的至少血淋淋的优劣淘汰法则。”
第1042章 异想天开
“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你们?”蒙恬这话说的非常有艺术性,并不是单指征西兵团,是指整个帝国。
难兜靡立刻露出惊喜的表情,带着热切的期盼,说道:“武器,更多的武器;粮食,更多的粮食。”
蒙恬不留痕迹地蹙了一下眉头,他觉得难兜靡要是想要寻求不付出代价的援助,那是在痴人做梦。
帝国讲究的是有付出必须要有回报,自建国之后哪怕是对待本国子民也从不毫无理由地进行施舍,是那种哪怕是面对再怎么艰难的情况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施舍。
什么情况造成哪怕帝国子民非常困难也不无偿资助?还不是因为先秦时期的社会风气使然!
在这么个年代里,无论是律法严酷的秦国,或者是其它律法不完善的秦、赵、燕、齐、楚、魏,除非是特别昏聩的君王,犯傻去进行那种施舍行为,不然真的没有什么无缘无故的施舍。
后世的许许多多社会学家用无数种观念来证明一点,那就是春秋战国的君王们都是混蛋,宁愿看着子民饿死也不赈灾。这些“砖家”根本就是断章取义,他们无视了各个战国国力有限和当时社会交通的困难,然后用各种事实而非的“事实”来批判君王是一群冷血的人。
实际情况是,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在上古先秦时期可不讲究有人无缘无故地对自己好,毕竟只有脑子不正常的人才会有“四海之内皆我妈”的观念,斯文一点应该是叫“不食嗟来之食”。
在这个年代里,讲的是“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但是要说一句天大的实话,更多的时候因为时代的受限,君王只能是指着某个山脉或是河流,说“你们可以到那里去就食”,也就是让灾民自行到那些地方去寻找食物。
君王让灾民去山脉或河流寻找食物?这里有一个大背景前提。山脉和河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属于“领主私产(国有私产)”,开放山川水利让民众自己动手去寻找吃的,实际上已经是无比的仁慈了,并不一定要是将食物煮好了亲手喂到谁的嘴巴里才是仁君。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不无偿施舍以培养懒惰和民众需要帮助时国家出力,各有各的出发点。真正的事实是,吕哲认为民众完成了对国家的义务(赋税),其实国家在民众有需要的时候应该给予帮助,可最后他不是说服了一帮臣工,反而是被一帮臣工给说服了。
不无缘无故地施舍,那是不为了造成懒惰的思维,吕哲统治下的帝国是继承了从上古先秦时代下来的观念,但还是在吕哲强硬要求下做出了一定的改良。比如,设立专门的基金提供低息借贷,用以令有需要的人渡过一时间的难关;再比如有需要的时候开启国家工程,任聘需要工作的群体,给予他们亲自动手丰衣足食的环境;或是突发性灾难前期的责任帮助,也就是提供必要的安生住所和食物,但存在时限。
和稀泥一般的政策早就被以律法形式确定下来,帝国在律法上却是没有关于是不是无偿资助外国的条款,因此蒙恬一方面听难兜靡碎碎念要什么觉得好笑,另一方面也是存在迟疑。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为帝国攻击峻稷山形成有效的协助,同时还能够出兵到吉脱的背后……”难兜靡也不知道是热的,或者是因为兴奋,说得满脸油润的通红:“与帝国一同夹击吉脱,将他们彻底的歼灭!”
什么情况这是?难兜靡是说,他开出来的那些清单,帝国要是可以提供的话,不但能够在北部反攻呼揭人、丁零人等乱七八糟的联军,还可以镇压乌孙内部的反叛,只要是乌孙的情况好转,会出兵协助帝国。
难兜靡开出来的清单也不算太长,大多是帝国能够拿得出来的物资,问题是数量非常庞大,光是军械就大到可以武装起至少两个帝国制式的军团,粮食起运的基数是五十万石,其它杂七杂八的东西甚至包含了一些奢侈品。
“奢侈品是为了赐予一些首领,保证他们站在王庭这边。”难兜靡见蒙恬愣神和刘邦傻眼,解释道:“也能够去收买那些部落,让他们反戈站在我们这一边。”
蒙恬愣神,是他已经被“震”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刘邦傻眼,那是他突然发现难兜靡比自己无耻上起码一万倍。
帝国是需要乌孙没有错,但实际上并没有到了那种非需要不可程度。难兜靡已经不止是狮子大开口那么简单了,分明是脑子发烧给烧傻了才会说出那样的要求。
帝国一个精锐主战军团,包括了至少五万套的制式金属甲胄,每套制式金属甲胄的价格为三百贯;至少三万套的皮革制皮甲,每套皮革制皮甲价格为一百八十贯;骑枪数量需要三十万杆,每杆骑枪价格为十五贯;斩马刀数量是七万柄,一柄斩马刀价格为五十贯;劲弩至少二万部,每部价格七十贯;连射弩四万部,每部价格八十贯;骑弓三万副,每张骑兵价格为十五贯;弩箭和普通箭矢因为有相关配套器械的关系相对便宜,分别是弩箭十五个五铢钱、普通箭矢一枝六个五铢钱,一个军团出战状态的基本携带基数为二百五十万枝弩箭和一百八十万枝普通箭矢;其它杂七杂八的物资不一一细数。
一个一个相加起来,一个精锐主战军团不算损耗和后续的补充,光是装备就需要三千三百万贯以上,而三千三百万贯只是一个基础,实际上持续投入肯定还有不少。
当然,乌孙是想要一次性的两个帝国精锐军团的军械,不用算上后续的补充,那就是光军械合起来就空口白牙要帝国无偿给予价值超过六千六百万贯以上的物资。
帝国目前一年的民生赋税总额度是七千万贯总有,唔……是不算上对外掠夺的收益,要是算上掠夺带来的收入实际上一年是超过六亿贯。这样看来帝国还是挺有钱……不,不是“挺有”,根本就是快富得流淌黄金做的金汁了。
问题来了,恰恰是因为对外掠夺产生的收益异常恐怖,因此皇帝和军方要求有二十个常备的国防军军团数量,执政府一开始还不愿意,说是军费开支太恐怖,可是皇帝和军方一一细数了军方对外掠夺带来的资源,执政府众人傻眼了片刻反而转过来认为二十个军团的数量有点少,常备军应该更多才是,前提是把军队洒出去不断……呃,抢劫!唔……最后还是皇帝拍板说就二十个。
执政府后来一直在进行清算,不是说清算谁,是清算本土之外的掠夺,例如本年度会产生多少收益,然后是加强对本土之外的支持又能增加多少,是每年的持续增加。
执政府的效率很快,他们经过一再的推算和根据勘探资源的核实,认为要是非本土的那些产业得到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大概是到了五年后,帝国非本土的领地每年至少能为帝国产生十五亿贯以上的收入。
每年十五亿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这样的数字是建立在对倭列岛的白银和黄金的无限制开采上面,也是对吕宋等大岛上铜的过度开采。其实不单单是贵重金属,其它如香料、香木等等资源也是高收益的东西。
实际上账目根本就不是那么算的,因为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掠夺完毕的一天,但是身为皇帝的吕哲没有给执政府泼冷水,武将集团和文官集团共同产生对外开拓(掠夺)不一直就是吕哲想要的吗?给两套班子加热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去泼冷水嘛!
帝国有钱,可是花钱的地方更多,像是到了帝国历一十年的今年,帝国规划建设资金开支将会达到五亿贯,主要依然是用于本土交通建设和各郡县的水力基础建设上面,小部分的大头是被鼓励生育和全民基础教育占去,剩下的则是维持国家必要开支。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一点,执政府还史无前例的预设了一笔五千万贯的资金用来查漏补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