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身份到了一定阶级的人,没人不知道帝国的富有,像蒙恬和刘邦就属于应该知道的那个群体,但是他们面对难兜靡的狮子大开口是什么样的态度?是一种无语外加看白痴的态度。
蒙恬是将军,但他并不是单纯的武将。他对民生有着自己的见解,对经济发展也不是一窍不通。
真实的情况是,现在就没有所谓的单纯武将存在,武将可不是脑子只长肌肉没有脑浆,目前还是一个上马能为将,下马能治理地方的年代。
觉得荒谬,也有无数的话能够来与难兜靡说事,但蒙恬现在的身份是征西将军,他面对难兜靡说完后一脸的热切期盼,是咳嗽两声说:“你们或许可以向帝国中枢派遣使节。”
难兜靡很是喜悦地说:“是吗?那太好了!”
蒙恬愕然,很明显是难兜靡理解错了他话中的意思,认为乌孙提出来的那些请求很有戏。
一直安安静静待在一旁做一个安静美男子的刘邦忍不住身躯颤抖了一下,他略略有些幸灾乐祸地偷瞄蒙恬,心想:“这个误会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得到将军的支持和帮助。”难兜靡是一点都不生分,他用着既是真诚又是恼怒地说:“狗杂种的小月氏煽动奴隶造反,小月氏人自己也发动了反叛,我们现在的兵力大多是被牵扯到北部战线,能不能请求将军派遣一支部队过去西北部进行镇压?”
蒙恬被难兜靡那副“深情款款”的表情弄得有些尴尬,他别开了脸庞不与难兜靡对视,语气能听出强忍的不适,说道:“也许是可以的……”
明明已经是一个四五十岁,又是一个满脸邋遢胡须的中年人,为什么要用那样的表情呢?
“啊?”难兜靡满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也许?”
“帝国正在进行征北战役,对征西兵团的后勤补给额度下降了。”蒙恬是不用解释的,但他受不了那副老脸装嫩和无知,补充道:“我们的物资补充在未来会变得有些困难,任何一次军事行动都要取决于兵团长史的计划。”
征北兵团的长史是吕臣,这位长史可不是属于大方的那一类人,他之前就拒绝了韩信一些物资支援的请求,对自己人……特别是皇帝的唯一徒弟都这样,对不是自己人的乌孙就可想而知了。
“将军,您不是整支兵团的第一指挥官吗?”难兜靡很不解地说:“除了需要听从皇帝陛下的指派,长史也能限制?”
难兜靡那么说可是诛心了啊!就是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惹得蒙恬脸颊抽动了两下。
帝国一直在寻求任何方面的平衡,至少是一种良性的限制,军团长史就是军方的“平衡点”。任何一个军团的长史,能够掌控物资,也承担着太尉署对军团的掌控,也就是太尉署和将军府之间的职权划分。
看来难兜靡真的是不清楚帝国的职权分立,他略略不好意思地说:“那么您是不反对,但我需要得到吕长史的支持?”
蒙恬仅是以点头作为回应。
征西兵团来到西域本来就是有帮助乌孙的意思,乌孙现在正面临北部呼揭、丁零等部族的再次入侵,征西兵团实际上已经有出兵助战的计划,不过难兜靡并没有请求征西兵团参与北部战争,反而是请求镇压西北部。
是等难兜靡离去,刘邦才对蒙恬说:“将军,显然乌孙人认为北部的威胁并不大,或者是乌孙人觉得能够战胜那些部族联军,不期望帝国加入到出产的战争红利分享。”
蒙恬自然也想到了这一方面,征西兵团参与到乌孙北部战争所产生的缴获归于自己,去镇压叛乱能够伸手的地方有限。
第1043章 信息量颇大!
“整个乌孙的资源合起来,肯定是要超过一亿贯的,对吧?”刘邦脸上笑得有些轻浮,他说:“他怎么就那么敢开口?”
蒙恬一脸的无语,他也好奇难兜靡怎么就那么敢开口。
乌孙送了两个王女正在前去帝国的路上,随同的有三百匹精挑细选的宝马,另有一些貂皮和其它种类的珍贵皮草。
帝国目前已经开始在酝酿金、银、铜三进位货币体系,大概是一枚二十克重的金币等于十枚二十克重的银币,一枚银币等于五百枚三点五克重的铜币。简单而言就是,一贯等于二枚银币。
乌孙送往帝国的两名王女,繁星体重八十六斤,白雪体重八十五斤,等于多少金子?考虑到身份特殊,就乘于百倍好了。
三百匹精挑细选的宝马,实际上它们的价值还就真不是一点半点,特别是能够作为种马培养的时候,极为可能创造出一个辉煌的“骑兵时代”。
至于貂皮等其它珍贵皮草,实际上帝国就是缺什么也不会缺少珍贵皮草,就是一些清单上的附属品。
“六千六百万贯要是换成金币,数量是多少?足够堆成一座金山了吧!”刘邦怎么都觉得有些难以理解,他说:“我们……似乎就没有无偿帮助过异邦,是不是?”
蒙恬还真的就很认真地在回忆,无论是秦国或者是哪个战国,似乎并没有发生过无偿帮助异邦的事情,有的只是一再地发动战争,不然哪能将疆土不断地增加,且周边的异族数量也是一少再少。
帝国干得更加彻底一些,至少之前各个有和异族相邻的战国,多多少少是会虚伪与蛇一番,但帝国只要发现一个领土相邻的异族都是抡开膀子,连最起码的和平接触一下都没有,直接开干。
“没有,希望乌孙不会成为我们无偿援助的第一个,有了一个开头……那将会形成惯例。”蒙恬内心里其实有点阴霾,他注视着刘邦,说道:“乌孙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是一片地势高的所在,不缺少险峻山地,亦不缺乏平原,最为主要的是不缺水源。”
确实,乌孙从军事角度来讲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只要是牢牢控制住这里,等于是控制了西边进入帝国,也减少了草原胡人可能从这里侵袭帝国本土的可能性。
乌孙西边是那些名字比较长的中亚国家,南边是盆地(吐谷浑),再南边就是帝国一直没办法实施占领的高原(藏地),北边越过一些沙漠和戈壁则无垠的广大草原。
帝国要是不对乌孙实施占领,所谓的东方和西方贸易商道等于是不掌握在帝国手中。与蒙恬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相比,刘邦看重的是商道的建立,那么乌孙这块地盘就必须为帝国所掌握。
“中枢……不会无偿援助乌孙吧?”刘邦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确定,他说:“为了达成某些目的,我怎么觉得中枢有可能会援助乌孙呢?”
蒙恬基本认可刘邦的猜测,皇帝近些年做了不少事情,不管是看得懂还是看不懂,首先帝国越来越强盛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强盛不单单是指军事力量的强大,还是国库与民间收入的增加。
皇帝要缓慢地来改变扩张策略,比如需要裁军的前提下,不再同一时间段同时进行多场会战级别的战役,那么在征北战役发动之后,除非是必须的前提下,没可能再发动大型的征西战役。
在帝国不在西域发动战役的基础上,不管是物资还是兵力都没可能倾向于西边,就是在这种前提下乌孙有存在的必要。
既然乌孙有存在的必要,中枢就不会百分百地排除无偿援助乌孙的可能性,只是没可能说按照乌孙提出的清单来,差别是援助多少。
“我没有忽略的话,帝国近期讨论的立法中,关乎到对外事宜必须取得二府和二署的半数通过,然后呈给陛下,陛下若是不表表意见,则以二府和二署的投票结果作为标准?”刘邦很注意一些邸报的,他掐着指头说道:“执政府一直认为军方需要适当地约束,不会同意在征北战役发动的同时开启征西战役……至少是不会同意西域的帝国军队有什么太大的动作;太尉署近期被裁军的事情搅得有些复杂,安排退役复员那些事都忙不过来,怎么都没有功夫管西域的事情;将军府倒是会同意西域大动,他们现在是执政府赞成的,只要找到漏洞就会反对;检察署的话语权还不大,他们不会轻易发表意见。”
蒙恬含着微笑静静地听着,心里在想什么则不可而知了。
帝国有点怪,特别是皇帝看上去更怪,任何一个君王都恨不得将所有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帝国皇帝明显是持续地在将权力平摊下去。
中枢指的皇帝、执政府、太尉署、将军府和近期新晋崛起的检察署,大概是近一两年皇帝先是不留痕迹地将一些权力的行使权转交到各个部门,只是保有决策权,然后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一个叫作“法案”的东西突然就出现了。
法案是什么玩意?其实懂的人真心不多。
近一两年大多数官员都发现了一点,他们提出的意见只要有效,通常是会被记录并存档,某一段时间后会被拿出来在大朝会进行讨论,只要不是出现太多人反对,那项建议就会归纳到“补充条例”的档案里面去。
那样就算完了吗?不!像是有一些地方官吏收到什么行政指令,会去询问民间的群众,比如哪一项东西好不好,然后进行数据整理。等待收集到足够多的民间意见,那项“补充条例”就会被某个官员提出以律法形式确定的方式,正式成为律法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