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精校版]

第1097节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征西兵团不在优先序列没什么好说的,其实是征西兵团因为无法歼灭冒顿所部,才让中枢认为需要下调有限序列。这一点蒙恬等人心里明白,只是他们不肯承认现实。
无法歼灭冒顿匈奴,那就是一场长期化的战争,特别是冒顿如果想跑,他们真的是无法阻止,那么怎么办?只能是消磨着。
一支不需要大战的部队是没可能得到超过需要的补给,帝国本土向征西兵团物资运输必然是会下降,以维持兵团所需要物资的同时,少量少量地进行一种过程缓慢的积累。
“火器部队能够进行原地驻守,但是情况很现实,火器部队的机动能力是硬伤。”蒙恬轻笑了一下,说道:“韩信能够挡住四万骑兵的攻击并造成杀伤,但是一旦敌军撤退他就没有办法了。”
“对的。”吕臣亦是在笑:“火器部队用来打攻坚战或防御战会很不错,但是对于移动战仍然不行。”
他们在笑什么?无非就是觉得目前没有什么兵种能够取代骑兵,骑兵依然会是帝国最重要的部队。
“说到这个,你们听说了吧?”卫翰见有人点头有人摇头,索性就说:“陛下已经已经确定最终的骑兵军团数量。接下来会陆陆续续地进行改编和整编,二十个国防军的军团会有六个骑兵军团……”
“不对吧?目前不是有九个骑兵军团的建制吗?”徐志说了一下各个骑兵军官的番号,带着疑惑问:“是哪三个骑兵军团要被取消?”
就是疑惑,哪怕真的是要取消骑兵军团的番号,那也绝对没有可能取消第一骑兵军团,毕竟这个军团可是伴随着帝国的诞生,军功彪炳什么的就是说他们。
“北疆战事结束就会重编,从第一到第六的番号,所以可能是会全部变动一下。”卫翰也不紧张啊,他就是骑马作战出身,中郎将军团长肯定会有他的位置。他见蒙恬一脸的好奇,笑了一下,继续说:“说白了,就是再一次进行人员的压缩,使得主战军团变得精锐化。”
听到那么说的人都是点头不已,现实就是那么个情况,不是说士兵的数量多就是精锐,也不是军队的数量多就代表强大,帝国各个军团每一个都是一边打一边进行改编,从之前的旧体制到走向稳定化的五万战兵初始的规模。
“陛下曾经有说过,但我以为那是要到战争完全停止的时候才会进行整顿。”徐志一脸的恍然:“咱们现在的编制是,五人一伍、二伍一什、五什一队、五队一屯、四屯一曲、五曲一校、五校一师、二师一军,以后会进行一些改动。”
其实改动的地方并不多,主战军团会进行一些加强,非主战组团则是进行一些弱化。比如主战军团的可能会成为三个师的大编制,等于是七万五千人是一个军团的规模。然后,非主战军团则就一个师,虽然还叫军团,可是也就是二万五千人。
一些一直是战斗在最前线的军团不会担心自己成为什么缩编的部队,倒是那些一直驻扎在地方,特别是腹地的军团就有那么点抑郁了。
征战在外的将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已经有不少中郎将军团长请求回到帝都,他们是收到了关于部队缩编的消息,这样一来他们是要回去干什么就不用多猜,肯定是哭着喊着要作战。
军队的存在从来都不是为了好看,一些部队并不是没有战斗力,只是他们缺少被使用的机会。那些想回帝都的中郎将军团长就要去找皇帝哭诉的,他们需要机会,一个让他们能展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舞台。
帝国目前正在发生战争的地方不算太多,北疆的峻稷山是一处,并且这里算得上是场面最大的。然后,西域算一处,辽东估计也可能会打,再来就是海外那些欺负土著的地方了。
许许多多的中郎将军团长正在寻求一点,那就是进行轮换制,是马或是骡子,拉上去遛一遛再来决定哪个军团该被缩编。
第1059章 两个匈奴
“听起来很糟糕的样子啊?”季布此刻是满脸的胡须,身上的战袍看上去也有些脏。他现在正骑马立在一个小山包上面,看着远处的两支人马在移动中互相交战,嘴中说道:“虽然说北疆战事会进行得比较久,但是持续轮换的制度真的好吗?”
“也许也是解决目前战况的转机。”周文在拍着脸颊,草原虽然长满了草,可是大风一刮可是会产生太多的尘土。他说:“我们现在的确需要更多的步兵。”
“问题是……每一年轮换两个混编军团,第一年是第六和第七,不固定会是按照顺序,但看样子……”季布揪了揪胡子,满脸的蛋疼:“中枢已经有什么预判,认为战争至少会持续三个年头?”
“没什么好奇怪的吧?”周文讶异极了,他说:“战争一直就是长年累月,之前我们与胡人的战争不也是一打就是好几年?”
可不是!光是黄河源头之战就进行了将近四年,要不是各个战国同意合并,帝国的统一过程也不会那么快,但就是那样都用了将近三个年头。
说白了,无非就是交通限制,另外就是战争的节奏除非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不然也快不起来。
“一开始不是预计打十年嘛!”王贲一脸的不在乎:“我就知道南边针对森林野人的战事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那样算起来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十三年?”
说的是追杀南蛮什么的,从岭南就一直追,现在都快追到后世泰国的地界了,只不过军队并没有直接参与,是雇佣了民间的佣兵团队。
这里毫无例外是峻稷山战区,季布旁边的那些人,有的是中郎将军团长,有的是所属军团的将领。像是周文、王贲就是现场地位仅次于季布的人,其他的人则是比较复杂。
峻稷山战事已经开打了将近两个月,最初的平原交战并不激烈,吉脱匈奴只是进行一下象征性的抵抗就退入了山区,随后以复杂地形来进行节节抵抗。
本来按照太尉署和将军府的估计,吉脱应该会选择在平原上绕圈子,为了针对这个可能发生的现象,征北兵团可是准备了三个骑兵军团,并且针对作战状态在装备上进行了一定的更换,没想到的是吉脱竟然是带着匈奴人进入山区了!
匈奴人是游牧部队对不对?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是不是?结果他妈进山区,这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准备三个骑兵军团,并且在装备上采取高灵活机动的配置,为此还特别将从乌孙那里得到战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倾斜。结果好嘛,战争竟然不是会在平原上进行,变成打山地战!
匈奴人虽然也有脑子,但大多数的匈奴人属于一根筋,他们对于骑战比较熟悉,不会轻易地抛弃自己熟悉的东西去接受陌生的事情,特别是在关乎到生死存亡的时刻更是那样。
“韩信,不是吗?”王贲脸上带着十足的轻蔑,他说:“骑战匈奴人打不赢我们,山地战他们同样会输,还可能输得更惨!”
韩信可不是那个韩信,其实是另外一个叫韩信并且已经四十来岁的家伙。他曾经在燕地活动,后面先是与齐王田儋闹翻,然后跑去找臧荼和韩广,又与两人闹翻,最后干脆投靠了匈奴人。
这个韩信可是有过一段精彩的历史,他在各国相续复立之后也玩起了建国并且称王,称的还是韩王,所以也就能称呼为韩王信。不过,谁都没有将他当回事,也正是因为建国才和齐王田儋闹翻,最后被齐军打败跑去了燕地。
韩王,然后才是名信,可以想象另一个韩王该是多么的惊愕,然后又是多么的痛恨。
韩王成才是列国承认的韩王,又有张良在各地串联和奔波,毫无疑问的是韩王信就此倒霉了。
燕地那个时候是属于臧荼和韩广联合统管,燕王姬夏不过是一个傀儡人物。臧荼和韩广对于韩王信跑来燕地是带着很强的警惕心理,他们之所以警惕是出于张良的功劳,事实也证明他们的警惕没有多余,韩王信入了燕地之后就该是招兵,并且无视了燕国已经复国的事实,带着一帮残兵败将玩起了收税的行当,那没的说了吧?就一个字,那就是干。
燕国虽然是列国之中相对弱小的一个,但是对付韩王信这一帮残兵败将还是没有任何的问题。本来臧荼和韩广也能将韩王信弄死,但是两人本着韩王信好歹是称王的人物,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竟然选择放了一马。
韩王信根本就没有感激臧荼和韩广的手下留情,他跑了,跑到了辽东以北的东胡人那边,之后就是燕国糟糕的开始,因为韩王信这个家伙引来了东胡人,东胡人开始不断袭扰燕国边境,那也是为什么燕国在复立之初的几年一直没有掺和南边的事情,反而是臧荼和韩广轮流带兵向东和向北攻击,那是在与东胡人交战。
按照吕哲的原话,他能够收编和不杀,那是因为臧荼和韩广两人是带兵进攻异族,并且对于整个族群来说是开拓了疆土,算得上是有功于民族。
后面,韩广不是找死了一次吗?兵败被俘之后也没有被宰了,那是因为这个家伙带兵攻下了(朝鲜)半岛。
韩王信引诱东胡人攻击燕国,东胡人在燕军手里根本就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后面又有齐国从中周旋,东胡人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与燕国达成和解,同时东胡的一些部落也接受了齐国的雇佣南下参战。
因为东胡与燕国和解,然后东胡从某种程度上又成了齐国的盟友,韩王信在知道这些之后又撇开脚丫子逃了。
事实也证明韩王信逃得正确,他要是跑得晚一些就该被捆绑起来送到齐国,然后被深恨他的齐王“咔擦”掉了脑袋。
韩王信从东胡人那里跑了之后去了哪里?没错!他跑到了匈奴人那边。
那个时候的头曼还显得其意风发,那是因为匈奴人彻底击败了月氏人,包括河套在内的草原西部和中部都成了匈奴所有。比较重要的还有一点,头曼在一次会谈中与丁零人达成了共识,匈奴人、丁零人将会和呼揭人、屈射人、浑庾人、鬲昆人组成一个大联盟,这个联盟却不是要南下入侵当时刚刚统一的大秦,是为了向东应付东胡人的咄咄逼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