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个幕僚的话,杨嗣昌心头顿时一惊,是啊,如今对刘宇亮可是一个好机会。换自己是他,会放过吗?
这才是趁他病,要他命!
……
此时即便是从容镇定见惯了惊涛骇浪的杨嗣昌也是心中一阵惶惑,颇有种内忧外困之感。
蓟辽总督人选,宣府镇总兵官人选虽大,可也不过是动摇了杨嗣昌在自己所主持的兵部的些许根基。可若是湖广之事真若一发不可收拾,以杨嗣昌对朝堂政治斗争和对皇帝了解,搞不好这次要将自己的仕途都赔进去。
现在的关键是尽快处理好京中之事,将所有的精力都腾出来应付张献忠反叛一事。
一刻也不能耽搁。
可这事又该如何解决呢?
杨嗣昌以手抚着下颌的胡须,想了半天,才慢慢道:“刘宇亮那边,我等也不能再一步不让。尤其是抚恤卢建斗一事,某准备准了。”
“恩相,不可!”众人都吃了一惊。
“恩相这一步退得极大,抚恤卢建斗,就不可避免地要检讨卢象升贾庄之战的责任,说不定会引火烧身。”
“引火烧身,难不成,不抚恤卢象升,老夫就没有麻烦了吗?”杨嗣昌叹息一声:“卢建斗是东林的人,东林把持舆论,若是再不抚恤,一旦湖广之事不可收拾,老夫也不知道要被多少人弹劾。不如现在先向东林示好,缓和缓和。”
“恩相说得是,晚生这就去见几个部堂,表达善意。”一个幕僚立即领会了杨嗣昌的意思,站了起来。
是啊,抚恤卢象升之事在宁乡军阅兵之后已经无法阻拦了,与其拖延到后面等到湖广糜烂时再一道提起,还不如现在先应了,大家也好有几分人情,有个缓冲的余地。
杨嗣昌心中虽然有些不痛快,可表面上还是恢复了镇定:“这次,刘宇亮和东林赢了一场,怕是有些得意。不过,正如此,或许会露出一些破绽吧?”
张献忠再反谷城让朝廷大为狼狈,也是措手不及。
同时,整个朝堂整个京城的官员都处于惶惶不安之中。原来,当初张献终受招安的时候,为了保留军队,为了将自己安置在谷城,可是在京城使了大力气的。
据说,当年他直接运了几十万两白银进京活动,钱使得像海一样。可以说,六部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沾了他的好处。如今,八大王一反,若是朝廷追究下来,又或者有心人来一个定向反腐,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要被摘掉官帽,甚至人头落地。
好在崇祯皇帝那里却没有任何反应,甚至没有同内阁和六部商议此事,让所有人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想想道理也很简单,如今张献忠刚叛,从八百里加急上看,他正率领军队去攻打房县。如果不出意料之外,左良玉应该正带着兵马追缴叛军。
仗现在打成什么样子,要等下一道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城之后才知道。
如今,内阁和皇帝手头都缺少资料,自然没办法决策。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对于卢象升的优抚恤也下来了,并以明旨诏告天下。
这一点,同真实的历史上却又不同。
第0607章 傅青主
绿荫如云,将一间小院子遮得严实。五九城中,暑热天气,能有这么一方阴凉的好去处,实在是一件叫人心旷神怡的佳事。
两只黄鹂鸟儿立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灵活的眼珠子却落到下面那个三十出头的书生身上。
明亮的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投射下来,落到这个书生身上,斑斑点点,光影陆离。
书生面容清瘦,皮肤显得黝黑,鼻子两侧生着两团雀斑。他右手提着一把木制宝剑,左手捏了一剑诀,面上的表情古井不波,目光也显得有些涣散,好象神游天际一般,很是无神。
在他身周,四个武士打扮的汉子同样提着木制宝剑,怒目而视。
书生的呼吸显得很是平缓,身材即不高大,也不矮小,就是普通人模样。再加上浑身的书卷气,手中本该拿上一卷《黄庭》而不是宝剑才对。
孙元则苦笑着摇头站在院子的角落,小声道:“青主,今日的比试还是按照我宁乡军的规矩,都用木制宝剑,剑头粘石灰。比试之后,谁身上的白点少谁赢。彩头嘛,就依你所说……”
那三十出头的叫青主的书生依旧一副老神在在模样,下意识地打断孙元的话:“彩头还用说吗,就将你做的那套所谓的医疗器械都给我好了。”
孙元:“不过是一些小玩意儿罢了,值不了几个钱,就是制作起来要花些工夫。若是青主兄喜欢,尽管拿去就是。久闻青主乃是山西武学大家,尤其一手剑术甚是高明,今日机会难得,正可一开眼界。”
那个书生道:“剑术不过是小道而已,练得再好,也不过是十人敌罢了。孙将军,这场比试其实也没什么意思,纯粹耽搁工夫,叫你手下一起上吧!”说完,他打了个哈欠,涣散的眼神中出现了两点泪花,显得很疲倦的样子。
见到他一副没得趣味的模样,同样提着宝剑围在他围在他周围的几个武士都满面的愤怒,其中一个壮汉还发出咯吱的咬牙声,然后怒喝一声:“兀那篾片书生,弱得跟只鸡一样,还说此大话?某一个人就能将你给收拾了,也好让你看看什么才是百战之士?”
“还是都上吧,难不成你们还想用车轮战术,我可没工夫陪你们。”那个书生挥了挥手中木剑,然后转头对孙元道:“孙将军,小生宿醉未醒,夏日炎炎正好眠。你不是一直想看我的宝剑术吗,若一个个上,怎看得出我袖中青锋的真意?”
孙元心中一动,心想:“今日正是摸一摸傅青主深浅的好机会。”
就点了点头,喝道:“驴子、温老三、尉迟嵩、包出,青主先生乃是有名的剑学大师,你们可要好生向人家讨教。”
没错,眼前这个叫青主的书生就是给刘宇亮制作降糖药的傅山傅青主,山西阳曲县廪生,因为在山西犯了事,好不容易逃脱牢狱之灾,就来京城游学散心。刘阁老久闻他的大名,知道傅山医术了得,就请进府来为自己看病。
姑且将他制作的药丸当成降糖药吧,刘宇亮吃了他的药之后,感觉好了些,孙元怀疑其中含有降低血糖的成分。
当初刘宇亮提起傅山的名字时,孙元只觉得耳熟,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这人究竟是谁。可等他说起傅山字青主之后,孙元这才猛地一拍额头:“这可是个大名人啊!”
傅山明清之际思想家、书法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阳曲人。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隐居土室养母。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称老病,不试而归。顾炎武极服其志节。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开玩笑,医圣可不是人人都能叫的。怎么着,也该是站在同时代中医颠峰的人物。
孙元作为一个军人,对于部队的医疗卫生一向看重。否则,他当初也不会化大工夫招揽了加西亚这个外科大夫,这两年,几场血战,加西亚确实立下了不小的功劳。若非他手头培训的那群医官,也不知道有多少受伤的士卒会死在战场上。
不过,加老头主修外科,给士兵缝针、包扎或许还成。遇到内科的疑难杂症、瘟疫、风寒,却抓瞎了。所以,一旦士兵得病,孙元还得从外面请中医郎中进军营,搞得很是麻烦。
如果能够招揽傅山,宁乡军的军医系统就算是彻底完善了,内外皆修了。
因此,孙元在听到他的名字之后,大喜过望,趁傅山正好住在刘宇亮家做山人的机会,便寻上门去,热心笼络。